農產品優質優價與冷鏈物流發展互為表里,一端系著百姓餐桌安全,一端連著鄉村振興命脈。我國生鮮農產品產銷量巨大,但每年因流通環節損耗導致的經濟損失超過千億元,鮮活農產品保鮮能力與消費升級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冷鏈物流既是解決農產品優質不優價困局的關鍵鑰匙,也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引擎。
在生鮮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流通過程中,冷鏈物流系統如同生命維持裝置,通過溫度控制、濕度調節、微生物抑制三重防護機制,維持著農產品的感官品質和營養成分。然而,我國冷鏈物流發展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差距。數據顯示,我國蔬果采后損耗率高達20%至30%。高損耗現象的背后,不僅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和經濟損失,更易對農業生產者積極性及消費者信心產生負面影響。
經過數年的政策支持和市場發展,我國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已取得顯著進步。數據顯示,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已從2017年的0.27萬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0.53萬億元,冷藏運輸網絡覆蓋范圍明顯擴大。但是,冷庫資源布局仍存在明顯的結構性失衡,主要表現為“重存儲輕流通、重冷凍輕保鮮”,這導致產地預冷能力薄弱、銷地周轉效率不高等問題。更為突出的是,全國約50%的國有冷庫使用年限已超過30年,冷鏈設備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代際差距,這種硬件設施的代差直接制約著農產品全產業鏈的價值提升。
同時,冷鏈物流行業也面臨著一些深層矛盾亟待解決。第三方冷鏈企業的服務能力與市場需求存在顯著差距,嚴重的供需失衡加劇了市場無序競爭。在“小散亂”的行業格局下,大量設備簡陋、操作不規范的運營主體進入市場,催生“劣幣驅逐良幣”現象。與此同時,標準體系不統一、監管機制滯后等問題,進一步加劇了行業困境,使得冷鏈斷鏈風險持續存在。由于田間預冷、恒溫運輸、智能倉儲等環節缺乏有效銜接,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品質損耗問題也因此產生。這種系統性缺陷不僅削弱了生產端的質量提升動力,更扭曲了消費端的價值評判,最終形成農產品優質難優價的惡性循環。
破解當前困境,需要構建全要素協同發展的冷鏈創新生態。在硬件建設方面,需在產地端配置移動式預冷設備,在消費端完善社區冷鏈網點,并運用數字化技術實現全鏈條貫通。在軟件配套方面,要著力培育行業龍頭企業,通過平臺化運營整合分散運力資源,以共享模式破解設施閑置困局。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覆蓋全產業鏈的溫控標準體系和產品質量追溯機制,推動冷鏈服務從輔助性功能向必備性要素轉變,從而倒逼市場主體向標準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另外,技術創新正在重塑冷鏈物流產業格局,使跨時空的鮮度傳遞成為現實可能。基于物聯網的智能溫控系統通過布設傳感網絡,實現了全程可視化監控;區塊鏈溯源技術通過分布式記賬,構建起品質信任機制;共同配送模式依托智能算法,提升了冷鏈資源利用效率。這些創新要素的疊加,不僅有效降低了物流環節的邊際成本,更創造出農產品價值增值空間。
在鄉村振興戰略與消費升級趨勢協同推進的新階段,冷鏈物流發展已經超越單純的產業經濟范疇,成為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尺。破解農產品優質優價難題,既需要構建政府政策引導與市場主體運作的協同機制,也需要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雙輪驅動,更需要全產業鏈參與者的價值共識。唯有構建起高效、智能、綠色的現代冷鏈物流體系,才能讓田間地頭的辛勤耕耘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讓億萬消費者的品質需求獲得堅實保障,最終實現農業提質增效與民生福祉改善的雙贏。(郭君平 曲頌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新媒體責編:caizhuo)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