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交通科學研究所朱宏偉副所長認為,智慧交通,是技術的智慧,更是理念的智慧。“理念智慧”是思想智慧,它左右著技術智慧的踐行效果。這一理念智慧中至少應該包含兩個不可缺少的內容:“以人為本”和“順應自然”。
交通建設圍繞“人的出行需求”
朱宏偉說,新城最終是為“人”而建,而人的出行需求有兩個層次:便捷、舒適。
“首先是便捷。”朱宏偉說,21號地鐵線正穿新城而過。這可以作為新城交通的“干”,而中運量的BRT、公交則可以承擔“枝”的作用。干支結合,避免城市地下空間過度開發帶來的“逆自然”問題。在公共交通的服務水平上,需要全盤謀劃、全面提升,才能讓市民出行更方便、流暢。
“第二是舒適。”騎自行車要有自行車走的路,不用心驚膽戰地和機動車“肉搏”;乘公交,不用與陌生人“面面相覷”;過街,有天橋、有地下通道,不用繞上幾百米找過街通道;散步,有慢行步道、綠道。“這些都是舒適問題,都要從人的需求上去設計”。
順應大自然打造交通網絡
朱宏偉說,長江新城江河縱橫交匯、湖塘星羅棋布,新城的智能立體化交通網絡的布局建設要在這一基礎上,服務于“大江大湖魅力凸顯的生態綠城”。
一、新城的交通網要融入這個水系豐富的海綿體中。
這一“融入”,是從規劃、設計、施工,到運行、維護,全過程的融入。路網順應和服務水系布局,新城建設應盡可能保持湖塘、江河的原始形態、岸線走向,減少人為的硬化干預,維持生物形態多樣性。
二、順自然而立,體現自然條件對交通網的承受度。
立體交通網,雖講究“上天入地”,不過在河流縱橫、水環境優越的新城,“上天入地”還需把握一個度的問題。
為子孫后代建一個未來桃源
新城剛剛起步,內外智能交通網系統目前還沒詳細規劃。在規劃前,不妨先吸取城市交通建設的教訓。“只有踩著過去的錯誤,才能看得更長遠”。
目前,中國城市建設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路修了挖,挖了修的“拉鏈問題”;二是,路權爭奪問題;三是,道路排水問題。
解決第一個問題的鑰匙是,統籌規劃,不留后患,嚴格落實、分步實施;解決第二個問題的鑰匙是,給行人留下安全的人行道,給單車準備獨立的騎行道,保障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優先路權;解決第三個問題,所需要的則是務實和擔當,把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下去。
愿長江新城能真正為子孫后代建一座藍綠相依、動靜相宜的未來桃源;為大武漢,為全世界建設一座全新的未來城市樣板。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