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找不到公廁之后,中國游客出國旅游又遇到找不到垃圾桶的尷尬。韓國《朝鮮日報》9日呼喊“救救郵筒”,抱怨中國游客習慣性地往韓國郵筒里扔垃圾。
韓國媒體在報道中采訪了用中文勸阻中國游客的韓國市民,也采訪了留學韓國的中國學生,暴露了有關“垃圾桶”的這個兩國社會文化差異問題。報道說,首爾明洞和東大門的郵筒因為中國游客扔的垃圾骯臟不堪,樂天百貨店前的郵筒每周能清出10升垃圾,東大門平和市場入口處的郵筒每周能清出2至3升垃圾。
《朝鮮日報》報道稱,6日,位于明洞的首爾中央郵局郵遞室室長金學成打開郵筒,煙頭、橘子皮、竹簽以及中國人喜歡吃的南瓜子皮嘩啦啦地撒了出來。金學成調侃說:“只要打開這里的郵筒,就能知道明洞有做什么生意的攤販。”
韓國郵筒被誤當成垃圾桶的原因可能是,一來韓國街頭沒有垃圾桶,二來語言不通導致游客誤解。據了解,韓國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取消了街頭垃圾桶,但絕大多數中國人并不清楚這點。韓國人逛街時有垃圾了,要么交給購物地點的商販,要么自己想法子帶走處理。而中國人不明情況,有的就錯把郵筒當垃圾桶。
其實,街頭沒有垃圾桶的不光是韓國。
新華社駐東京記者藍建中說,日本的街頭、公園等公共場合都沒有垃圾桶,而且實行嚴格的垃圾分類,市民出行也都自覺地把消費垃圾分好類,或者帶回家,或者送到有垃圾站的商店和餐廳等地方。
曾經去過日本多地的新華社記者李大偉說,很多年前去日本的時候,最深刻的感覺就是“太干凈了”,街道干凈得你根本“不忍心”亂扔垃圾。
在新加坡一度也有類似情況。中國游客黃牧遙在2007年去新加坡旅游的時候,感覺難覓垃圾桶。后來,黃牧遙發現新加坡沒人邊走路邊吃東西、喝飲料,社會常識是:除了餐飲區,其他地方不會產生垃圾,所以只有在餐飲店,或是休閑驛站、機場等地方才有垃圾桶。
新華社駐新加坡記者陳濟朋說,現在新加坡路邊、紅綠燈旁、公交車站和機場一般都有垃圾桶,還比較方便。但地鐵站里、車廂和公交車上都不會有垃圾桶,而且嚴禁亂丟垃圾,違者罰款很重。
就像黃牧遙在自己博客上寫道:“我在地鐵站拎著一個蘋果準備削給小朋友吃,尋覓了半天,沒看見垃圾桶。一回頭撞見車門邊貼了一張告示:不得在地鐵范圍內喝飲料及進食,違者罰款500新幣。當即放棄了吃蘋果的念頭。”
這次《朝鮮日報》的報道也引發了韓國網友的議論,有對中國游客的不滿,也有對韓國大城市的反省。網友“鄭方鎬”說,大城市沒有垃圾桶本身就是問題,韓國人同樣感到不方便,甚至直接往街上扔垃圾。網友“金基范”認為,旅行社并沒有為中國游客準備垃圾袋等解決方案的意識,有關部門應盡快尋找對策,這才是韓國成為觀光大國的正確道路。
面對韓國公民的反省,中國游客是不是也該反省一下?了解所在國的習慣,找對垃圾桶再扔垃圾的小改變或許是文明的一大步。而這一點點文明,在國內也一樣重要。文/張欣(新華社特稿)
(新媒體責編:news)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