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寧幸福牧場,工作人員在照常喂養奶牛。 本報記者 張曉科 攝
一年前,原奶收購價極高,奶農被乳企捧在手心。目前則持續下跌,乳企對奶農要求嚴苛,取消收購、限量收購,奶農陷入倒奶、賣牛的困境。這場戲劇性的暴漲暴跌中,奶農感受到被乳企掌控的悲哀,產銷一體化的缺失讓奶農的弱勢地位顯露無遺。而一些提早嗅到市場風險的養殖大戶,通過自產自銷巴氏奶,在原奶價格大跌時,得以自保。
本報記者 高雯 于偉
劉騰騰 殷萍
沒有話語權 只能聽命乳企
上午9點,濟寧市幸福牧業公司的牧場內,擠奶工作剛結束。剛擠出的3噸半新鮮原奶,乳企的員工只拉走了2噸。老板喬炳志立在擠奶廳外,望著剩下的一罐鮮奶,滿臉無奈。乳企不買的原奶只能以每公斤1元甚至0.5元的價格處理給奶販,而成本價約為3.5元。
去年此時正值“奶荒”,喬炳志每天都能接到十多個“搶奶源”的乳企電話。只一年時間,奶價就跌入低谷,他拉著滯銷原奶四處求人收購。“奶農沒有話語權,只能聽從于乳企,這種模式很被動。”他決心謀一條出路,突破奶農的弱勢局面。
前些日子,喬炳志采購了一套巴氏奶加工設備,學習國外產銷一體化的牧場模式,將產出的原奶經過巴氏殺菌后投放到市場,繞過乳企的加工,讓市民直接品嘗到來自牧場零添加的巴氏鮮奶。“巴氏奶比常溫奶營養價值高得多,相信投放市場后會為目前困境找到出口。”作為濟寧市畜牧龍頭企業,喬炳志不愿被乳企牽制,試圖自產自銷巴氏奶拿回奶農的話語權。
流通成本高 推廣有瓶頸
自產自銷巴氏奶,并非僅喬炳志一人。“三年前,我就感受到奶農與奶企不平衡的關系,奶農養殖風險性很高。”全國人大代表、泰安市金蘭奶牛養殖公司董事長金蘭英說,為了提升牧場的抗風險能力,公司開起鮮奶吧,逐步上了巴氏奶加工生產線,牧場自產自銷巴氏奶,在本地推廣銷售。
去年10月,同樣收到乳企限量收購的通知,鮮奶吧供應和巴氏奶的生產,提供了限量后剩余鮮奶的處理渠道,金蘭英的牧場相對比較平穩。“很多同行想開發巴氏奶生產線,但是乳制品加工門檻較高,牧場想取得加工資質并不容易。”金蘭英說,市民對巴氏奶的了解程度不高,巴氏奶保質期短,銷售存在本地局限性,都讓奶農只能被動依賴乳企。
記者走訪發現,巴氏奶的市場零售價要比常溫奶高出約50%,這也使得巴氏奶無法在價格上與常溫奶抗衡。“生產巴氏奶,不存在技術問題,只是因為流通環節成本高,才使得推廣遇到瓶頸。”劉建華說,巴氏奶上市后保質期約在5-7天,而在運輸過程中需要始終處于2-6℃的冷藏保鮮狀態,上架后貨架期一般在3-4天左右,如果賣得慢就要降價處理,一降價就會影響利潤,4天內賣不出去就要下架。”高昂的運輸成本和持續走低的銷量,讓巴氏奶的推廣困難重重。
(新媒體責編:news)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