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廣州城市總體規劃的重要專項內容———新一輪廣州總體城市設計專項的終期成果已通過專家評審,未來,廣州將致力建成“活力全球城市”。
“景觀一號公路”規劃圖
2035年廣州城市總體規劃的重要專項內容———新一輪廣州總體城市設計專項的終期成果已通過專家評審,未來,廣州將致力建成“活力全球城市”。
這也意味著,一系列新穎的城市設計細節將提升廣州的城市品質。自今年初中央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戰略以來,位處灣區幾何中心的南沙備受矚目,而這次的城市設計,將謀劃一條100公里長的“廣州景觀一號公路”連接廣州第二商務區和南沙新區,從國際金融城一直通到南沙龍穴島尖,設計時速60公里。
對于擁有2200年古老歷史的廣州來說,“城市品質”尤顯重要,這版的城市設計在“提質”方面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
比如,提升花城廣場、英雄廣場、石室圣心教堂廣場這三個“城市客廳”周邊的環境品質;沿越秀山明城墻遺址-人民路-一德路-萬福路-越秀路,規劃打造10公里古城環城道;構建7條最有廣州特色的歷史文化步行徑;以16個20公頃以上的中大型郊野公園為節點,串聯形成180公里長、1公里寬的景觀翠環;規劃1060公里區域綠道,1990公里城市綠道的慢行系統等等。
專家組認為,新版的廣州總體城市設計成果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城市設計創新思路,可作為中國特大城市的總體城市設計的范本。
廣州總體城市設計焦點
劃定12%市域做城市重要特色風貌區
據悉,這次最新版本的廣州總體城市設計提出的目標是———建設活力全球城市,并提出綠色發展、文化發展、灣區發展三大理念。未來,廣州在文化上要打造中國南方交互之港,在空間上要打造江海匯聚世界地標,在品質上則要營造廣州標準品位都市。
根據最新的城市設計,廣州將塑造依山沿江濱海的、特色鮮明的城市風貌。全市包括北、中、南三大風貌區,北部突出生態山林風貌特色;中部突出現代都市風貌特色,67公里長的珠江水系前后航道貫穿廣州中心城區,串聯江心59個江心島,連接1333條大小水道河涌,以三個十公里精品珠江景觀帶為引領示范;南部突出濱海新城風貌特色,廣州所轄海域上起黃埔港,下至橫門水道,東以廣州港航道為界,坐擁珠江口海岸線522公里,海域面積約4600平方公里,形成面向南海、港城交織互融的濱海新城風貌特色。
在北中南三大風貌分區的基礎上,劃定歷史名城、沿江景觀、城市中軸、嶺南村鎮、現代都市、現代產業六類共937.8平方公里的城市重要特色風貌區,約占市域面積的12%,重點對建筑風貌、景觀廊道、城市地標、眺望視廊、公共空間等進行導控。
貫通珠江兩岸60公里 打造14個濱水空間
根據城市設計,將實施珠江兩岸道路景觀貫通工程,重點貫通珠江西航道-前航道至黃埔大橋北岸,全長60公里,改善濱江沿線的公共性、可達性,將市民引向云山珠水、山水田海。
將重點塑造14個濱水公共空間,賦予不同空間主題,沿珠江前航道打通珠江活力水環。率先推進長堤至華南大橋段貫通,連接西十公里、中十公里重要景觀帶,沿線串聯濱江開敞空間、城市地標區、公園廣場,活化利用歷史街區,加強工業遺存的挖掘與展示。
而且,還會塑造北起燕嶺公園、南至海珠區南海心沙島,全長12公里的世界級的現代城市中軸線。提升廣州東站、天河體育中心、花城廣場、廣州塔、海珠湖公園等重要節點空間品質,管控軸線兩側天際線輪廓和建筑風貌,構建功能復合、景觀獨特、體驗豐富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間軸線。
規劃1990公里城市綠道
16個郊野公園串聯成180公里景觀翠環
城市設計將完善現有綠道網,串聯森林公園,規劃1060公里區域綠道,1990公里城市綠道的慢行系統,并設置35個一級驛站,增加游憩、休閑、經濟等功能。
綠色并非只停留在“路上”。根據城市設計,將重點建設中部風貌區外圍白海面濕地公園、白云湖公園、流溪河公園、南浦公園、大象崗森林公園、屏山河濕地公園、大夫山森林公園、滴水巖森林公園、帽峰山森林公園、天鹿湖森林公園、龍頭山森林公園、大蠔沙、化龍濕地公園、蓮花山風景名勝區、海鷗島、沙灣水道公園共16個20公頃以上的中大型郊野公園節點,串聯形成180公里長、1公里寬的景觀翠環,形成湖泊河流、郊野果林、濕地農田、生態山林等特色景觀體驗。
而且,還會增加相關配套設施,便于市民日常休閑游憩。同時布局停車場、增加公共交通站點,利用市級綠道、環山道路等慢行系統與其他公共空間便捷銜接。
重點管控7條一級景觀視廊
保障珠江新城地標建筑主體50%可見
根據城市設計,將塑造望山見水的景觀視廊,保證重要景觀視廊的通暢。
結合城市軸線、門戶區域及重要山體,重點管控位于中部風貌區的7條一級景觀視廊,分別是:新中軸線視廊:海珠湖公園-珠江新城;白云山-珠江新城視廊;環城高速倉頭立交-珠江新城視廊;黃埔大橋-第二C B D視廊(預控);傳統中軸線視廊:越秀山-中山紀念堂;越秀山-白云山視廊;中山大學北門廣場-白云山視廊。
以海珠湖公園看珠江新城視廊為例,以保障廣州塔等珠江新城地標建筑主體50%以上可見為原則,確定視廊建筑高度極限值為265米,確保公眾視線不受建筑遮擋。
此外,還劃定了63條二級視廊,提出定點、定性的彈性導引。
與此同時,還將建立秩序協調的高度分區,分為一到十級,一至三級高度區高度最低,共140個功能單元,控制建設量及建筑高度,維護城市的生態本底;十、九級高度區(城市標志地區)共12個功能單元,是最高層級的城市標志區,包括珠江新城至黃埔臨港經濟區、白鵝潭、南站地區。
打造10公里古城環城道
構建7條“最廣州”歷史文化步行徑
城市設計將沿越秀山明城墻遺址-人民路-一德路-萬福路-越秀路,規劃打造10公里古城環城道;構建7條最具廣州特色歷史文化步徑及沿線品質提升;沿白云山和已開發的江心島建設環島景觀道路;依托廢棄鐵路線打造線性公園,為市民提供休閑游憩的公共空間場所。
而且,還將構建歷史可讀的城市,形成“一帶兩環”結構———珠江歷史風貌帶,騎樓歷史街區環和古城輪廓環。以標識性的步行路徑恢復歷史城墻的邊界,以微型公園標記古城墻,增強歷史城區的場所感。
此外,還將建設市民親近大江大海的景觀一號公路,謀劃廣州景觀一號公路,連接廣州第二中央商務區和南沙新區。自國際金融城臨江大道起至龍穴島尖,全程100公里,設計時速60公里。
沿途經過70公里濱水岸線、200平方公里桑基魚塘和濱海濕地、4座大跨度地標式跨江橋梁、26處歷史文化點、9個傳統水鄉村落,規劃建成串聯沿途大地景觀、讓市民親近大江大海、向世界展現廣州的最美之路。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