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最大苗寨——西江千戶苗寨看萬家燈火,深入最后一個持槍部落感受戰國遺風,在侗鄉第一寨“肇興侗寨”欣賞仁義禮智信五座鼓樓,在壯麗的加榜梯田徒步……你心動了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每一個村寨都可以是一個景點。
公路成網,讓游客越來越容易抵達這些傳統村寨,有熱鬧的,有寧靜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僅雷山縣,就有57個傳統村落。貓貓河村、烏東村、郎德上寨、西江千戶苗寨……記者沿著凱里至雷山高速公路、凱里至雷山二級公路以及蜿蜒山間的農村公路,邂逅依山傍水的傳統村落。
白云深處有村寨——白巖苗寨風光。
郎德上寨——穿越時空的相遇
76歲的老奶奶孫仁蓮穿上盛裝,坐在長凳上,等待著為遠方的客人演唱苗族古歌。
20歲的陜西師范大學學生朱姍姍,捧著畫板,一筆一劃描摹古色古香的吊腳樓。
來自法國的攝影師丹尼爾·馬剌,沿著古鎮的石板路,出門去捕捉晨曦的光影。
鄰村的駐村干部楊周,與村民一問一答,交叉檢查扶貧工作: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
11月10日早晨,這一場穿越時空的遇見,在雷江縣郎德上寨的蘆笙場,生動而又和諧地上演。
盛裝迎接遠方的客人。
精準扶貧調查進村入戶。
蘆笙場模仿古代銅鼓面太陽紋的圖案,以鵝卵石和料石鋪砌。
郎德上寨共有一百多戶人家,古建筑群被列為我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吊腳樓依山而筑,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寨子道路用鵝卵石或青石鑲砌鋪就。
郎德上寨的明清古建筑群,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寨前流水潺潺,風雨橋橫臥清波。
古色古香的吊腳樓。
客人來了,村民以米酒和苗歌攔路迎接。攔路酒少則三至五道,多至十二道。男人吹奏蘆笙,婦女頭戴銀角銀冠,身穿花繡衣百褶裙,熱情地把客人迎至蘆笙場。
備好攔路酒。
苗繡被喻為穿在身上的史書,每一件作品的色彩、圖案、技藝都代表著繡娘的靈氣和靈魂。苗女針尖挑花,不用做草稿,心里自有歲月山河。
等待客人,見縫插針。
“沒有通路前,出門趕集‘兩頭黑’。”孫仁蓮老人解釋說,天沒亮就出門,天黑了才到家。76歲的老人講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她說自己是從電視里學的。
郎德上寨距凱里市區29公里,距雷山城區15公里。經過郎德下寨和上寨的凱雷二級公路,是貴州首條生態旅游公路,2010年通車。路邊,清澈的巴拉河蜿蜒隨行,苗嶺主峰雷公山森林茂密、遮天蔽日,峽谷風光迤邐迷人。
凱雷二級公路下郎德路段。
凱雷二級公路固魯苗寨段。
凱雷二級公路沿線還有寨瓦、臺石、南花、季刀等古老苗寨依山傍水。
便利的交通讓許多對古村寨感興趣的游客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這里。小眾旅游,并沒有破壞村寨的傳統氣息,反而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發揚、傳承和保護,形成了良性循環。
交通服務大扶貧大旅游
而喜歡熱鬧的人也有好去處——凱雷高速公路附近的西江千戶苗寨。便利交通見證了西江旅游業的井噴。
西江千戶苗寨。
2008年,17公里的郎利至西江公路(郎西公路)建成通車,西江至州府凱里乘車時間從2個半小時減為40分鐘。2015年,凱里到西江的高速公路通車,時間進一步縮短到20分鐘。
與此相對應的,2008年之前,西江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2009年,西江千戶苗寨僅門票收入就超過三千萬元,2016年超過兩億元,按照比例分紅給當地村民,人均可以拿到幾萬元。
西江千戶苗寨蘆笙表演。
西江千戶苗寨。
傳統的銀飾手工業也隨著旅游業發展水漲船高。2006年,大學畢業后在外打工5年的潘世龍,回鄉重操制銀祖業,如今已煉就精湛手藝,還組織村里七八十名銀匠成立了銀匠協會。這位園林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為村莊傳統手工業帶來新鮮理念。
在西江的麻料、控拜、烏高三個苗族銀匠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萬元戶不是富,十萬元戶不算富,百萬元戶算小富,千萬元戶才是富。”
麻料銀匠村工匠手工制作工藝品。
雷山縣副縣長蔣云生表示,雷山將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兩個寶貝”,做好山地農業和山地旅游兩大姐妹篇,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交通支撐。
雷山縣交通運輸局局長楊昌杰介紹,2017年,雷山先后啟動了雷山至榕江高速公路新建項目、雷山至西江旅游公路改造項目、農村公路“組組通”等一批重點工程,全力服務大扶貧、大數據、大旅游、大開放戰略。
雷公山風光。
雷公山旅游公路秋景。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