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關注的是體驗和使用,企業、資本關注的是量產和上路,政府關注的是汽車產業鏈的衍生和價值的提升,以及可能誕生出的大項目、好企業。這些,都集中在了智能汽車和交通產業領域。
11月23日,在江蘇常熟舉行的“2017年智能交通年會暨常熟國際智能汽車周”上,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現場獲悉,科技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南平表示,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和普及,汽車和交通產業正發生巨變,而智能化是現代交通發展的重要方向,中國將在2018年正式啟動智能交通轉型。
常熟緊鄰上海,長期位列全國百強縣前五。2016年,汽車產業總產值占常熟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3%,聚集了世界500強、世界汽車零部件企業100強企業27家,以及涉及汽車和智能交通的10多個研究單位。
憑借優勢突出的產業基礎,以與國家級單位合作成立“中國智能車綜合技術研發與測試中心”為牽引,用“智能汽車比賽”吸引“眼球”,常熟正試圖構建智能汽車產業的全鏈條,并以此展現出開發區轉型中的“特色”。
交通變革帶來龐大市場需求
一切的驅動來自市場的需求。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姜良維指出,目前公安交通領域每天會收集大約2.5億條來自全國各地的信息,通過大數據等新技術對“交通事故”進行分析,發現車輛設計和道路設計上存在不少需要修正的地方。
通過對交通事故數據的分析,智能化的一個重要應用在于高速上“提前對前方道路的情況進行預警”,提醒駕駛員調整車輛以減速和避讓,防止連環事故的發生。
“從駕駛人的正常判斷看,對行駛中車輛左右之間的距離估計不如前后充足,這是發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這就提醒車輛生產企業和做智能化的企業,可以嘗試進行研發,彌補人的不足,這些地方會有龐大的市場空間。”姜良維說。
此外,智能化的應用可對目標進行精準分析,可從根本上捕捉到阻擋車牌等行為,找出始作俑者。南京賽康交通安全科技公司董事長劉干認為,中國每年在交通安全領域的投入達到萬億規模,但交通事故帶來的損失也超過萬億,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智能化在汽車和交通上的應用。
在“人工智能+交通”的分論壇上,來自學界、企業界的人士一致認為,緩解“交通擁堵”必須依靠智能化在汽車和交通領域的重要應用。大連理工大學教授譚國真表示,通過國家重大項目的仿真平臺研究和借鑒國外經驗發現,防堵只能依靠“疏通”,智能化的應用可以實現一定范圍的緩解。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采訪中獲悉,智能交通產業從業者們對“BAT”的切入進行了討論,較為擔心可能會顛覆這一產業。海信集團副總裁陳維強表示,從對已有的案例總結看,互聯網大佬們更偏向資本運作,因此集團近幾年在智能交通領域的研發投入提高到8%,保持在2億元/年以上,并維持增長。
常熟規劃智能汽車
當前,常熟汽車產業已頗具規模。
其核心競爭力在于,通過捷豹路虎、觀致、豐田等知名汽車品牌和研發中心,并以此吸引了三菱電機、佛吉亞等200多家核心零部件企業投資,使得汽車產業在縣域內聚集達到了千億級規模。
11月初,有3家生產汽車的企業在常熟投產,這讓區域內的汽車產業從整車制造、汽車研發、汽車金融、汽車文化和汽車商貿等產業鏈更加完善。
根據常熟市政府在本次會議上發布的新興產業發展戰略,到2020年,汽車整車產能突破70萬輛,汽車產業總產值突破3000億元。
在汽車產業發展的上一個階段,常熟發展的點位在于瞄準了汽車核心零部件的研發和生產,通過對世界知名企業的引進與本土企業的互補,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基本成型,形成了縣域經濟的特色競爭力。
在轉型升級中,考慮到新一輪科技革命,尤其是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涌現,常熟從“十二五”初期就開始著力于在汽車產業領域的重要增量部分,即“智能車產業”。
從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采訪看,圍繞“智能汽車”,常熟的招商引資策略就進行了創新,非企業類型的組織成為了重要組成部分,以此誕生了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
如,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主辦的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賽,不僅推動和促進視聽覺信息認知計算模型、關鍵技術與驗證平臺研究的創新與發展,還可以確保重大研究計劃總體科學目標的實現,促進中國在智能車輛技術方面的研究,推動在未來智能汽車技術和產業上的原始創新。
又如,很多高校科研機構通過承接國家課題,利用常熟的汽車產業基礎為載體進行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轉化”,這種相互的促進作用,誕生了一批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和科技型企業,提升了國際競爭力。
從常熟的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看,到“十三五”末,要集聚80-100家左右的智能車相關領域的領先型、科技型企業,總產值達到50億元,引進高科技人才600人,形成專利500件,打造國內智能汽車人才和產業高地。
“和過去的傳統制造聚集方式有很大的差別。”常熟市政府一位官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