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仲夏,一年中萬物放縱生長的時節。清晨7點以前,“懸崖村”的建設者們就開始上山,在太陽升到頭頂前,他們對通村鋼梯所做的防銹防腐涂裝工作已進行得如火如荼。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勒爾社,坐落在美姑河大峽谷一座山上,海拔約1400米,從山腳到村莊,是近乎陡直的山崖。村民們進出村需要借助藤梯攀爬落差800米的懸崖,十分艱險,這就是遠近聞名的“懸崖村”。
“懸崖村”風光美不勝收。(阿克鳩射 攝)
如今,那條千百年來通往村里的唯一“道路”——藤梯,正與村民依依惜別。在上級政府的關心幫助下,一個堅固別致的千級鋼梯,騰空而起,通往懸崖上的村莊,為村民們擺脫貧困,提供了全新的路徑。
小依再也不用吃哥哥、姐姐讀書時爬藤梯的苦
站在半山腰,只聽見發電機在山谷里隆隆作響,這是工人們在為新架好的鋼梯噴漆。今年5月,通往“懸崖村”所有需要攀爬的路段都鋪上了鋼梯。
“鋼梯修好后,村民上山可節約至少半個小時,下山就更快了。” 支爾莫鄉黨委書記阿吾木牛說。
工人正在為鋼梯噴漆。(朱虹 攝)
“過去是手腳并用。大女兒小玲8歲的時候,我用繩子綁在腰上陪她上下山,上來擔心,下去也擔心。”46歲的莫色伍哈笑言,在當地人眼里,現在的鋼梯就是“高速公路”,他最小的女兒小依“再也不用吃哥哥、姐姐讀書時的苦,上學路安全多了”。
不僅如此,隨著四川省“一村一幼”計劃的推進,去年“懸崖村”建成了融合幼兒園與學前班功能的幼教點,25名學前幼兒順利入學。
“懸崖村”的幼教點。(朱虹 攝)
幼教點的老師吉伍爾洛和甲拉曲洗正帶著孩子們一起做游戲、學習漢語。他們說:“孩子們在這里養成了講衛生、有禮貌的好習慣。有了網絡后,每天還可以看動畫片,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漢語表達能力也越來越強。”
“懸崖村”山腳下的勒爾小學也發生著巨變。
今年,地方政府投資1351萬元將勒爾小學改擴建成容納450人的全寄宿制村完小,新校舍的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目前,學校正在打造智慧教育,百兆光纖進校后,老師可以從網絡平臺下載更豐富的教學內容。
校長吉克伍達告訴記者,孩子們不僅上學安全了,素質教育的內容也更豐富了。學校周末開設的“鄉村少年宮”,增加了籃球、毛筆字和彝族傳統文化等興趣課程,下學期還準備找彝族的民間藝人教授孩子文化技藝。
“要讓孩子們相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也能更好地建設家鄉。”阿吾木牛說。
“脫貧路上,還需智勇雙全”
與半年前相比,“懸崖村”多了小賣部、無線網、“示范戶”和銀行信貸廣告,在村民們世代種植玉米的田地里,還新添了高經濟價值的油橄欖、核桃和三七(一種草藥,主產于云南)。
銀行在“懸崖村”設立了助農取款服務點。(朱虹 攝)
某色爾吉和某色曲日是一對合伙人,通過外出務工解決了家里的溫飽問題后,他們盤算著給土地增值。
“聽村里老人說,以前村集體也種過三七,但當時條件有限,沒能發展起來。于是我們就去云南文山學習了種植技術。”某色爾吉說,試種的幾畝三七目前長勢良好,等村里運輸條件改善了再擴大種植規模。他充滿信心地說:“如果種得好,我們想帶動村里人一起搞。銷路不愁,云南的廠商愿意收購。”
不僅僅只有某色爾吉和某色曲日,為記者帶路的村民莫色拉志說,村里人都在尋找致富門路,“開農家樂、種藥材、貸款養殖,大家都盼著早日脫貧致富。”
“懸崖村”房前屋后種著農作物和經濟作物。(朱虹 攝)
而這其中,種植油橄欖便有望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一條好路子。
“今年4月,西昌種植油橄欖的企業對村里氣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進行了考察,發現‘懸崖村’適宜油橄欖種植,就把油橄欖苗和種植技術引了進來。”阿吾木牛指著眼前的土地說,除了耕地,沒有種農作物的荒坡也將被利用起來。他笑道:“試種的6畝地已經結果了,下一步引進企業擴大規模生產后,村民可以獲得土地流轉收益,還能在種植基地打工。產生效益后,村集體再分紅。”
“有志脫貧,還得以智脫貧。”昭覺縣脫貧攻堅指揮部總聯絡員徐正剛說,“懸崖村”的產業發展還在完善規劃階段,要注意產業發展不能局限于一種,要拉長產業鏈,推進產業融合,“脫貧路上,還需智勇雙全。找準產業,讓更多老百姓在大戶的帶領下參與進來才是關鍵。”
“珍貴的朋友,請你留下來”
6月初,建設通村鋼梯剩余的鋼管被村民運上山,為來往的游客搭建了臨時廁所。村里的農家樂也添置了露營帳篷。一個世外桃源般的“旅游村”初現雛形。
“懸崖村”第一家賓館的招牌。(朱虹 攝)
“懸崖村”及其周邊村落具有豐富的物產,以及峽谷、溶洞、溫泉、原始森林等旅游資源,十分適宜發展旅游產業。徐正剛說,未來“懸崖村”的旅游開發將被放在整個大涼山旅游布局中考慮。
“村民目前住的這些房子,未來會結合彝族特色打造成傳統的民俗村落,能讓游客進來住一兩天,體驗傳統的彝族風俗。”據成都天友旅游集團昭覺項目部總經理何勁衫介紹,根據昭覺縣與天友旅游集團簽訂的旅游開發協議,雙方將共同打造“懸崖村——古里大峽谷”景區,培育山地攀巖度假、森林探險休閑等業態,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23歲的莫色拉博,只用18分鐘就能從山上的勒爾社跑到山下的牛覺社。因為“飛一般的速度”,他被旅游公司相中,成為當地第一個被旅游公司正式聘用的員工。眼下,拉博正學習做一名專業的戶外攀巖領隊。
拉博是第一個被旅游公司正式聘用的當地員工。(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我知道自己差得還很遠,所以一有空就會看領隊老師給我們的書,也會從網上搜索戶外攀巖的視頻學習。”從小就喜歡攀巖的拉博說,是特殊的生活環境練就了他在崖壁上行走的絕技,“能把樂趣變成職業,以前想都不敢想。”
不上班的日子,拉博會幫著村里的施工隊干活。通村鋼梯最難修、最危險的路段,都是他去勘測設計的。
“我哪兒也不去,哪里也沒有‘懸崖村’美。我想用自己的雙手建設好家鄉,讓更多的人喜歡我們‘懸崖村’。”拉博說,他還有一個愿望,“爸爸年齡大了,過去路不好,已經很多年沒有下山。等旅游公司修好索道,我要帶他第一個去坐,讓他看看這里的變化。”
晌午時分,給施工隊送飯的村民往山下趕,彝家人的《留客歌》響徹在半山腰:“滿山花兒在等待,美酒飄香在等待。珍貴的朋友,請你留下來、留下來……”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