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淅瀝,薄云浮動,清晨的深圳港鹽田港區人頭攢動。一陣嗡嗡聲中,只見一架藍色無人機穩穩升起,緩緩向前,飛至約60米的高空時,懸停在碼頭邊一艘1萬標箱集裝箱船的煙囪之上。煙囪排出陣陣淡灰色煙霧,藍色“巨蜂”懸停在“灰色花蕊”之中,仿若采蜜。人群中,一名技術人員雙目緊盯電腦,屏幕上迅速顯示出關于煙霧中所含各類物質的相關指標……
這是8月3日在深圳召開的船舶排放控制區方案現場推進會期間,參會代表們在鹽田港區現場觀摩船舶尾氣遙感監測的場景。記者從此次會上獲悉,自2015年年底交通運輸部發布《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區實施方案》(簡稱《方案》)以來,3個排放控制區的各級地方政府、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建立《方案》落實運行管理機制,出臺配套方案,細化任務措施,明確職責分工,《方案》推進總體順利,減排效果初步顯現。
“施行排放控制的港口空氣質量持續向好,部分港區硫氧化物降幅明顯。”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副局長楊新宅介紹,據上海市2016年4月至12月的環境監測數據顯示,上海浦東高橋監測站二氧化硫濃度較2015年同期下降了52%;2017年上半年,寧波鎮海監測點的二氧化硫濃度同比下降了31%;深圳東部港區附近大氣中二氧化硫濃度較《方案》實施前降低約38%;京唐港區環境監測數據顯示,《方案》實施后一個月內,港區二氧化硫日均濃度較《方案》實施前降幅達56%。
多方聯動 合力下好一盤棋
船舶大氣污染防治牽涉多元主體,各方唯有擰成一股繩,合力下好一盤棋,才能讓減排效果看得見摸得著。《方案》實施以來,3個排放控制區也在實踐中充分感受到通力合作、協同聯動的重要性。
據上海組合港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徐國毅介紹,長三角船舶排放控制區推進工作小組不斷改進工作方式,完善工作運行機制,實行“縱橫”管理模式。縱向上,建立聯絡機制,促進區域聯防聯控,明確相關標準,推動長三角區域內政策、標準和執法相統一;橫向上,各成員單位按照各自職責在各自轄區抓落實。
河北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成員、港航管理局局長唐建新表示,河北省交通運輸廳與河北海事局一道,會同多家單位,成立河北省船舶排放控制區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推進船舶排放控制區方案實施工作。同時,河北省交通運輸廳借助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調小組、河北省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小組平臺,建立了環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區信息共享和聯動協調機制。
“深圳市交通運輸委、人居環境委和深圳海事局是船舶排放控制區政策落實的責任部門,為強化政策實施效果,三部門分工明確,互相配合,聯合行動,協調推進各項措施的落實。”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副主任溫文華如是說。
此外,據香港環境保護署首席環境保護主任劉萬鵬介紹,2016年年底,交通運輸部海事局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環境保護署,正式簽訂《內地與香港船舶大氣污染防治合作協議》,并成立船舶排放控制區工作組。工作組定期舉行會議,交流執法標準,探討船舶排放課題等。
據悉,2016年,交通運輸部還牽頭建立了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環保部、商務部等12個部門參加的船用燃油監管部際協調會議機制,并召開了3次船用燃油監管部際協調會。經聯合調研、討論后形成的船用低硫燃油供應保障和聯合監管指導意見有望近期出臺,將對建立公平、有序、健康的船用燃油市場,助力《方案》實施起到關鍵性作用。
建綠色港口 盼政策“紅包”
推動靠港船舶使用岸電和LNG清潔能源應用是控制船舶排放的“倚天劍”“屠龍刀”,能夠從源頭上治理船舶大氣污染。目前,全國已建成港口岸電設施1000多套,以低壓供電裝置為主,高壓裝置建設正在加快推進中。不久前發布的《港口岸電布局方案》已規劃,2020年前將在我國主要港口和排放控制區內的集裝箱、客滾、郵輪碼頭、3000噸級以上客運碼頭和5萬噸級以上散貨碼頭專業化布局493個岸電泊位,實現岸電泊位覆蓋50%以上。在LNG推廣應用方面,全國已建成內河LNG動力船舶135艘,基本建成內河LNG加注碼頭16個。
然而,無論是岸電還是LNG應用,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對于航運公司而言尚未形成使用習慣,加之經濟優勢弱、相關標準不完善等,在現階段的推廣中需要有效的激勵政策加以引導。
在建設綠色港口過程中,深圳港可謂在全國率先享受到了政策“福利”。據溫文華介紹,深圳市政府于2016年5月出臺綠色港口建設的指導性文件——《深圳市綠色低碳港口建設五年行動方案(2016—2020年)》,隨后又出臺《深圳市港口、船舶岸電設施和船用低硫油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深圳市港口、船舶岸電設施和船用低硫油補貼實施細則》等文件,對岸電建設使用和自愿轉用低硫油進行財政補貼。截至目前,深圳市共審核47家船公司、563單、共9927艘次船舶的低硫油補貼申請,累計發放低硫油補貼3713萬元;共審核4家港口企業岸電建設申請,累計發放岸電補貼2329萬元。在政策引導下,僅2016年深圳港共減排各類污染物4000多噸,目前已建成岸電設施可覆蓋泊位達17個,在建岸電設施可覆蓋泊位達6個,居全國之首。
此外,上海市編制印發《上海港國際航行船舶岸基供電試點方案》,出臺岸基供電建設扶持政策,推進核心港區實施靠港船舶岸基(港基)供電;浙江省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扶持政策,引導港口企業加快岸電建設及使用,目前已建成高壓岸電7套;河北省也積極落實岸電建設補貼政策,提升了港口企業船舶岸電建設的積極性;長三角地區則擬通過設立岸電使用示范區等措施,探索岸電使用成本分攤機制,提升船舶岸電使用率。
探索“黑科技”運用 提升執法效率
無人機起飛2分鐘后,海事執法人員便可通過電腦軟件或手機App獲取船舶排放氣體的具體參數。這樣的“黑科技”,不是電影里才有。眼下,包括無人機檢測在內的多項技術已逐步投入使用,不久的將來有望實現常態化。
在深圳海事局和深圳人居環境委的共同推動下,深圳市政府撥款350余萬元,用以購置專業燃油快速檢測設備,并投入使用。同時,深圳市通過打造船舶尾氣排放在線監測系統、船舶尾氣遙測感應技術,構建立體化全方位監測檢測系統,讓污染物“看得見”,大大提升工作效率。此外,深圳市還聯合復旦大學開展船舶動態排放清單應用研究,該研究完成后,將助力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減排政策。
另據了解,上海海事局已申請專項資金,通過布點尾氣監測設備,建立大氣監測網絡,從而幫助海事篩選、鎖定目標船舶降低海事執法成本;浙江海事局立項申請開展“國際海事組織數據收集機制履約”課題研究,并利用省政府專項資金,購置2臺低硫燃油快速檢測設備,提升海事執法水平。
新技術,新手段,新做法,無疑助力了監測、檢查和執法等多個環節。在技術更新換代的同時,執法人員亦須完成“迭代”,加強培訓。唐建新介紹說,河北省交通運輸廳配合河北海事局,已組織執法人員開展船舶污染業務培訓,邀請專家和兄弟省市業務骨干傳授船舶排放控制區的經驗,提高專業執法能力。
記者獲悉,下一步,部海事局將結合“十三五”規劃中期調整,推進船舶大氣排放監管能力建設,分批為海事一線執法配備船用燃油硫含量快速檢測設備,支持深圳、上海等地方政府開展大氣污染源遙感檢測試點工作。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