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華水塔”之稱的青海,是黃河、長江、瀾滄江“三江之源”,90%以上的國土面積屬于生態功能保護區。為呵護好這片好山好水,近年來,青海省交通運輸部門遵循生態保護優先,踐行綠色交通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綠色低碳融入發展的決策、實踐中,不斷推動全行業綠色發展。
“保護好三江源、守護好大美青海,是我們交通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青海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王永祥介紹,面對特有的生態地位、脆弱敏感的生態環境和日益嚴峻的土地、能源等約束,交通運輸部門認真落實“四個扎扎實實”要求和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建立健全生態保護組織機構,制定完善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地方性標準和《加快推進青海省綠色交通運輸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制度辦法,層層簽訂環境保護責任書,形成了責任到人、齊抓共管的局面。
注重生態恢復設計
踐行“無痕跡”施工
堅持規劃引領,注重源頭管控。在項目規劃時,青海交通運輸部門充分考慮全省生態功能區分布,合理布設線路;在設計階段,認真評估環境影響,注重生態恢復設計,堅持生態選線、地形選線、地質選線相結合,盡最大可能節約土地資源;在建設期間,全面落實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三同時”制度,將生態保護理念貫穿于建管全程。
中國交通新聞網記者在青海省交通運輸廳新調整編制的關于高速公路網、省道網、農村公路網的規劃文件上看到,規劃均避開了三江源、青海湖、可可西里和祁連山等自然保護區核心區。2016年年初,省交通運輸廳和省環境保護廳聯合印發的《青海省公路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指南》明確,在工程規劃設計階段,合理進行路線布設,避免大填大挖。同時,注重生態恢復設計,實施動物通道、濕地連通生態保護等工程,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建設對生態系統的擾動。
在共和至玉樹高速化公路建設中,交通人便以“無痕跡”施工理念,積極探索高寒地區路基清表原生草皮移植技術,并在高邊坡草皮、草皮生態邊溝、生態排水溝等成功實施。8月1日,當這條承載玉樹新生希望之路建成通車時,沿線廣大農牧民群眾稱它為“從草原上長出來的高速公路”,充分肯定了青海的綠色交通建設工作。
高速公路適宜路段100%綠化
推廣節能環保新技術數十項
“施工中,我們始終秉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嚴格做好垃圾填埋、廢料回收、揚塵防治。”一家施工單位負責人介紹,在循化至隆務峽高速公路建設現場,為避免破壞黃河上游公伯峽庫區環境,庫區內15.4公里路段使用船舶運輸建材及棄土,保護了青山綠水。
踐行綠色建養的根本,在于公路管養部門在公路沿線開展以生態環保、植被恢復、沿線綠化為重點的“綠色長廊”打造工作。2013年以來,全省公路建設項目累計投入約103億元用于環保和生態恢復工作,占省交通總投資的7.4%。2014年,青海又先后對3831公里國省干線公路開展路域環境整治,積極推廣瀝青路面再生循環利用技術和施工工藝。目前,青海省高速公路宜綠化路段綠化率達100%,普通國道宜綠化路段綠化率達90%。
青海交通還通過推廣清潔能源汽車、嚴格車輛準入和退出、定期開展船舶防污染專項監督檢查、研發節能環保新技術等多種方式,推進綠色交通建設。
“我們大力推廣并引導運輸經營者優先考慮選用清潔能源或新能源汽車。”省公路運輸管理局局長徐勇告訴記者,目前,全省清潔能源、新能源公交車占總數的87.5%,清潔能源出租車汽占總數的78.8%。該省鼓勵駕培機構積極使用清潔能源、新能源培訓教學車輛,機動車駕培機構共配備模擬器700多臺,年節約燃油400余噸。
多年來,青海有針對性地開展《青海省綠色交通發展研究》等課題研究,開發并推廣了一批交通節能環保新技術。“十二五”期,推廣項目達28項,其中“多年凍土地區公路修筑成套技術”等課題成果的成功推廣,為進一步推進綠色交通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原標題:青海綠色交通獲農牧民群眾點贊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