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說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聞天下泉,半落黔中鳴;山水千萬繞,中有君子行。”
金秋時節,本報采訪組來到貴州——西部第一個縣縣通高速的省份,今年年底即將實現100%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通客運班車,又是西部第一個。沿著似錦“黔”程,記者帶你去探訪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
11月7日,采訪組來到第一站——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印江位于梵凈山西麓,是“中國名茶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中國長壽之鄉”。
朗溪鎮——這不就是夢中的桃花源?
這難道不就是夢中的桃花源?來源于梵凈山原始森林孕育,印江河穿朗溪鎮流淌而過,一河南北岸,十里花果園。
正是梵凈山金香橘豐收的時節。在昔蒲村的電商便民服務站,村民正在為金香橘套上保護袋,整整齊齊地裝箱,每個箱子上的數字代表具體的農戶,如有質量問題可以直接找到源頭。一件5斤,省內包郵12.8元,省外包郵19.9元。
“今天收到來自貴州助農聯盟的訂單,1800件!”服務站負責人田如春說。一年前,他辭去了外省鞋廠的工作,回鄉加入電商創業大軍。在黔郵鄉情平臺上,他既管理著幾個村合作社的電商平臺,同時也經營者自己的電商小鋪,。而村民們除了銷售自家水果的收入外,還享有合作社收入的二次分配——4411:40%給村民,40%給合作社,10%是集體收入,10%用來資助孤寡老人等。
直接從遵義到甘川村收購金香橘的水果批發商鄭義用一張扯開了的香煙包裝紙認真記賬。“早上從遵義出發,三個小時到這里,收完一車貨,晚上就可以回去。今年收購價大約在1.2元每斤。路修好了,競爭也多了,雖然利潤不如從前,但是老百姓受益了。”販賣甘川金香橘有10多年的他笑著說。
鎮長吳志強說起交通便利,一口氣給記者舉了好幾個例子。去年年底附近的304省道改擴建工程通車,鎮里就把茶葉種植規模從3200畝增加到今年的4700畝。前幾天,杭瑞高速公路朗溪(印江東)互通剛剛通車,朗溪鎮的農產品5分鐘就能運上高速公路。1200米海拔的貧困村白沙村,瀝青路還正在修,就有十幾撥“能人”去考察種煙葉還是種別的……
朗溪鎮,既有田園風光的甘川村,也有7個深度貧困村,貧困率37%。青山綠水與金山銀山的平衡中,有一條生機勃勃的新路。
木黃鎮——木耳“喝”著山泉水
在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會師圣地木黃鎮,千年銀杏樹下落葉蕭蕭,千年會師柏青翠依舊,新興的食用菌種植產業、土家族婚慶民俗游,呈現出另一派生機。
夜幕降臨,木黃鎮鎮長安益志,打著手電,帶著記者在鳳儀村香菇培養棚里尋尋覓覓。“看,它們今晚就能長大,明天就可以采摘了!”他指著已經冒出圓乎乎的腦袋、一元錢硬幣大小的小香菇們說,然后旁若無人地哼起小曲兒。仿佛要讓香菇分享他的喜悅,快快成長。
“看,它們今晚就能長大,明天就可以采摘了!”
在木黃鎮貧瘠的土地上,形成了超2000萬棒食用菌(香菇、木耳)生產能力的種植園,去年產值超過3億元。而在幾年前,這里一無所有。改變,來自環梵凈山公路的修通。“路通了,外面的游客越來越多,給封閉的山村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安益志說,“今天的發展,以前想都不敢想。”
記者采訪木黃鎮鎮長安益志
在鳳儀村,農民的新思路越來越多——創新農業旅游,吸引城里人來體驗親手栽培采摘木耳的快樂;給木耳園裝上監控裝置,顧客可以遠程通過互聯網“關心”自己栽培的木耳是否茁壯成長;栽培反季節香菇;從木耳香菇中提取豐富的膠原蛋白開發美容產品……
距離鳳儀村幾十公里的石板寨,土家族鄉親們正忙著另一件紅火的生意——婚俗旅游。3888元的套餐服務包括兩間婚房、5桌酒席和一整套土家族婚禮服務。僅10月1日一天寨子上就辦了6場,現在手上還有8個訂單,就等著客人確定的良辰吉日。除了本市客人,還有來自重慶、湖南的客人慕名而來;不僅是新婚的土家族年輕人希望擁有一場傳統的婚禮,慶祝金婚的老人也想彌補年輕時的遺憾。
聽美女峰下養路工“說句實話”
“說句實話”是60多歲的農村公路養護工李世乾的口頭禪。
11月7日下午一點半,記者一行驅車行駛在通往印江美女峰的縣道上,偶遇和平村村民李世乾時,他正一絲不茍地清掃邊溝。
“中午還在路上忙,覺得辛苦嗎?”
“說句實話。”李世乾頓了頓,然后用洪亮的嗓門大聲說:“我就是喜歡在路上!“
印江縣委常委、副縣長蕭子靜與養護工李世乾交流他的“自制裝備“。
端著一把大掃把,背后還背著鏟子和自制的“鐵爪子“,李世乾十分得意自己的裝備。路上哪里容易有游客丟下的橘子皮,哪里容易落石,他一清二楚。早上揣著干糧上路養護,中午餓了就在路上吃。把路養得好好的,讓鄉親們、游客們走得舒坦,而且一個月還有1500元的收入,李世乾很滿足。
這條通往美女峰的公路,是“四好農村路“創建點。
印江縣交通運輸局主任科員張一鳴告訴記者,像李世乾這樣的農村公路群眾養路工還有幾百名,養護管理經費全部納入縣財政預算。
建好更要養好,這條20多公里的盤山公路不僅是旅游路、產業路,還是市民的健身休閑路。龍津街道黨工委書記張秦杰透露,依托美麗公路,他們正在逐步豐富美女峰景點的旅游產品,規劃古鎮旅游、玻璃棧道、飛翔基地、觀光索道……
實現村村通瀝青(水泥)路之后,下一步印江還要實現30戶以上村民組通瀝青(水泥)路,養護任務更重。如何培養鄉村交通文明,利用村民自治解決通組公路的養護問題,是印江縣委常委、副縣長蕭子靜最近常常在思考的問題。“在纏溪鎮朱家灣村,村民們就是自發養護公路的。可以充分發揮群眾智慧和力量,依托淳樸鄉風,借助鄉規民約,形成長效機制。”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