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興、百業興。通過財政部門的兜底保障、發改部門的產業扶持,國土、林業部門的要素保障以及各鄉鎮的綜合協調,湟中縣使交通運輸工作從“三農”發展的制約因素,一舉成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群眾福祉和助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
□文、圖/本報記者 潘 玲
在三月料峭的春風中,沿著我省第一條鄉村旅游公路,行走在湟中縣鄉趣卡陽景區內,盡管景區仍是滿目枯黃,薄冰下的溪水卻已傳來潺潺水聲,鳥兒的鳴叫也清脆入耳,讓人覺得無比愜意。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湟中縣充分發揮交通扶貧作用,已初步形成了以國省干線公路為主骨架、縣鄉公路為主動脈、鄉村公路為毛細血管的區域性公路交通網絡,全縣所有行政村全部達到行政村交通脫貧標準,2017年被交通運輸部確定為全國第一批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創建示范縣,被省交通運輸廳確定為全省“四好農村路”創建示范縣。助力脫貧攻堅和民生改善,湟中農村公路建設成效明顯,通過“農村公路+產業”、“農村公路+鄉村旅游“等,讓受益群眾在生產生活條件和思想觀念方面都有了變化。
綜合交通路網
帶動產業結構優化
3月16日,天氣晴好。雖然不是周末,仍不時有人駕車前來多巴鎮玉拉村的碧玉河畔現代農業示范園,進行果蔬采摘。
眼下正是草莓和黃瓜大量成熟的時節。沿著寬闊平坦的園區道路走進大棚里,只見草莓又大又紅,黃瓜青翠欲滴。
“我女兒最喜歡吃草莓,每年都帶她出來自己摘草莓。現摘的黃瓜價格也比市場上貴不了多少,才8元一公斤,還有菜瓜也特別新鮮。”市民王喜萍告訴記者。
湟中縣菜籃子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從玉拉村、幸福村、初哇村流轉了209.33公頃土地用以發展大棚經濟,目前已建有1343棟溫室,在基地里的種植戶有來自山東、黑龍江、四川、河南、浙江、北京等15個省市的,也有來自當地3個村的23戶農戶。
“以前三個村之間就是些田間小道,開始搞這個園區之后,配套道路也跟上了,目前18公里的園區道路已經把三個村給順暢連接起來了。跟前的黑上公路道路條件好,從園區采摘下來的果蔬最慢20分鐘也能到農副產品集散中心,物流成本也下來了。路通了,園區活了,才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種植戶。”湟中縣菜籃子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基建部部長李守堂說。
湟中縣按全縣區域發展定位和產業升級實際需求,全力推進近郊現代農業等優勢產業布局調整和綜合路網體系建設,全力打造大湟平公路沿線經濟帶、魯云公路云谷川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帶、黑上公路西納川體驗觀光現代農業產業帶、民湟公路蘇爾吉無公害露地蔬菜產業帶等現代農業和優勢產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改善群眾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提高產業培增效應。
“以前,交通發展相對被動,現在我們變‘被動’為‘主動’,充分發揮交通對于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引領作用。”湟中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李成芳告訴記者。
2017年底,湟中縣形成農牧產業龍頭企業97家、實現利潤1400萬元,建成農產品儲藏窖79座,萬畝(1畝≈0.067公頃)露地蔬菜基地2個、千畝(1畝≈0.067公頃)露地蔬菜基地10個,全縣蔬菜總產量達33.82萬噸,占全省自產蔬菜總量的40%。多巴鎮玉拉村、合爾營村,攔隆口鎮上營村、泥麻隆村,李家山鎮上西河村、下西河村,共和鎮蘇爾吉村等已成為西寧市民“菜籃子”的重要供給地和采摘觀光的首先目的地。這充分了體現了“交通興百業興”。因交通便利,農產品運輸成本下降,農村公路已成為群眾的增收路、致富路。
建好農村公路
助力鄉村旅游發展
“以前出村要走很長一段路,還是砂石路,穿布鞋一周就把底磨破了,孩子上學也要走5公里才能到學校。現在路好了,還有了公交車,實在是太方便了!”說到村里通公交,村民張萬虎仍然興奮不已。
今年1月16日,我省首條交通扶貧公交專線——湟中縣攔隆口鎮鄉趣卡陽旅游公交專線正式開通,公交車從此日日行駛在鄉村旅游公路上。
這條旅游公交專線的開通,不僅優化及改善了村民及游客的出行條件,還將西寧新八景之一的“卡陽花海”旅游品牌真正通過旅游專線形成旅游產品,做到了將散落在景區周邊的各村公路通過旅游公交專線串聯起來,將旅游需求轉化為產業發展,并輻射帶動以卡陽為中心的周邊各村。
卡陽,這個曾經農作物種植結構單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窮村,通過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的改善和美麗鄉村建設,發展鄉村旅游,已成為全省聞名的鄉村旅游示范村。
“我們盼了多年終于盼來了修路,村民都激動得很。大家主動出勞力幫忙干活,圍墻要是占了公路的建設用地,自己主動拆。”回憶起當時修路的情景,卡陽村黨支部書記祁生海直夸村民們覺悟高。
對于李成芳來說,最讓他印象深刻的則是,村民們“你家一元我家兩元”地湊了800多元買了一只羊犒勞修路工人。
“真的感動啊!當時上攤鋪機的時候,村民們自發地掛紅、放炮,熱情地敬酒。這哪兒是簡單的羊和酒啊,這是深深的情意!拉近了黨和政府與群眾的距離。”李成芳說。
湟中縣把交通運輸工作作為推進脫貧攻堅和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性工程來抓,相繼實施攔隆口鎮卡陽景區旅游公路、土門關鄉上山莊花海旅游配套道路、田家鎮千紫緣配套道路和土門關鄉賈爾藏村旅游公路等旅游扶貧交通項目。
2016-2017年湟中縣共發展鄉村旅游點16個,年接待游客356.9萬次,實現旅游收入7.14億元。攔隆口鎮卡陽景區、土門關鄉上山莊花海、上五莊鎮包勒村、田家寨鎮千紫緣種植園、共和鎮盤道村、群加藏族鄉下圈村等鄉村旅游業因路興起,全縣農村公路逐步走上了主動引領鄉村旅游發展、助力群眾脫貧致富的良好發展態勢。
實施村道硬化
方便群眾生產生活
從舊村里搬遷出來之后,李生貴每天騎著摩托到鎮上的磚瓦廠打工,日子再不復從前的捉襟見肘。
李生貴之前的家在8公里外的小卡陽村,地處山大溝深的干旱淺山地區,祖輩生活在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吃水難、用電難、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娶妻難、住房難的環境中,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著村民的生產生活。為徹底改善全村生產生活條件,田家寨鎮小卡陽村和大卡陽村、馬昌溝村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共同搬遷到了鎮子邊上。
“搬出來后,有了新房子,出門打工也方便了。尤其是這個路特別好,騎著摩托車一點兒都不顛。”李生貴告訴記者。
在提前5年趕超并實現全縣所有貧困村交通退出標準的同時,湟中縣結合高原美麗鄉村建設、貧困村硬化道路建設和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建設等內容,2017年通過落實交通行業配套資金、財政扶貧專項資金、貧困村基礎設施銀行貸款等籌措2889萬元,對當年53個128公里退出村村道全部硬化,實現了村道硬化工程群眾自籌資金“零投入”和村道硬化全縣“全覆蓋”目標。
走在小卡陽新村的硬化道路上,可以看到路基路面的寬度很寬,主路加上人行道可達9米寬。
“這個易地搬遷安置區配套道路的建設標準很高,是全縣第一個這種規格的。除了寬,結構層次選用的是瀝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使用壽命長。你看隨處可見的下水道井蓋,在農村比較少見吧?我們還配套實施了雨水、污水等工程。”李成芳介紹道。
今年,湟中縣將投資5300萬元實施53個村的155公里的道路硬化項目,完成后,全縣村級硬化道路將突破4000公里。
“我們將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改善農村地區交通條件,讓交通建設增強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李成芳說。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