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航運業如何應對運力普遍升級、合作模式突破、新技術沖擊、行業規則巨變?“一帶一路”建設中,全球貿易物流有哪些新變化?科技如何改變物流?
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2018國際海運年會、全球貿易與國際物流高峰論壇、“一帶一路”國際貨運服務業發展大會……與交通運輸相關的一系列配套活動同步進行。業界領軍人物、專家學者會聚一堂,共同探討國際運輸未來。
回歸產業本質是航運應變之道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國際經貿市場經歷了大起大落:2008年之前,世界經濟高速增長,帶動全球航運業高度繁榮;2008年金融危機,航運市場遭受重創;目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航運首當其沖。
面對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何建中在全球貿易與供應鏈峰會 暨2018年國際海運年會上表示,交通運輸行業將堅定不移地推動海運業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切實加強務實合作,深化互聯互通,優化監管流程,提高運輸效率, 為全球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提供有力支撐,著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海運強國。
“航運業在全球經貿的波動中,如同汪洋中的一葉小舟。”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遠海運)董事長許立榮用形象化的比喻,表明了航運業極易受到全球經貿波動的影響。
許立榮表示,雖然宏觀經濟一直在變,但航運業的“貿易地位”沒有變。據統計,按重量計,海運貿易量占全球貿易量的近90%,航運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在所有國際貿易所使用的運輸方式中,海運是最經濟的運輸方式。全球網絡化布局,可運輸所有種類、所有形態的商品,也使海運具有鐵路、公路不可比擬的優勢。”許立榮說,中遠海運在“一帶一路”沿線已有195條班輪航線,服務各國貿易往來。
除了宏觀經濟變動之外,產業要素市場、企業競爭格局也在發生變化。航運業如何應對錯綜復雜的變化?許立榮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回歸產業本質,堅持客戶為本,堅守服務初心,堅定共享共贏理念,航運業才能駛入可持續發展軌道。”
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推進
在全球化的今天,物流對于全球化的深入推進、各國經濟結構調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今全球貿易格局中,盡管有一些逆全球化的聲音,但全球化的發展依然在加速推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在全球貿易與國際物流高峰論壇上表示。
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影響著國際物流的發展。歐盟委員會已經發出歐亞大陸互聯互通的倡議,這與我國“一帶一路”倡議有異曲同工之妙。很多發展中國家也正在提出本國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計劃,如哈薩克斯坦的“光明大道”計劃、印度尼西亞的“海洋強國”戰略等。
“國際組織、地區組織、各國政府都在積極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這將重塑全球物流地理格局。”王微說。
作為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點,陜西西安抓住機遇,加快內陸港、航空港等基礎設施建設。“如今的西安,已經成為我國鐵路、公路、航空六大交通樞紐之一。”西安市副市長高杲表示,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打開了西安引進來、走出去的廣闊通道。
2011年,西安開行首列中歐(亞)班列,2017年全年開行194列。今年,“長安號”各項指標實現“井噴式”增長,截至10月30日,已完成年內開行1000列的任務。
隨著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推進,客戶的需求也逐漸由同質化向定制化轉移。在本 次進博會上,超過5000件展品第一次進入中國。這些展品質量優良、各具特色,在運輸上具有特殊要求。“這就需要物流供應商轉變思維方式,實現客戶體驗最 優化。”中遠海運副總經理俞曾港說。
科技正在改變國際物流
全球貿易與國際物流高峰論壇也關注了科技正在給物流行業帶來的深刻變化。
“過去5年中,全球貿易因為跨境電商的發展,產生了很多新業態。在這種背景下,跨 境物流對數據和科技水平的要求大大提高。”北京華勝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維航說。智慧物流云建設、線上線下資源整合,可以使跨境物流過程更加標準 化、可視化、集約化,通過打通數據、利用算法可為跨境貿易企業提供高效物流服務。
“讓集裝箱的信息變成透明的,變成隨時可得的。讓正確的人在正確的地點獲得正確的信息,作出正確的決策,這是物流發展的未來,也是我們為之奮斗的目標。”中遠海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陶衛東說。
據悉,上海海事大學和中遠海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聯合發布的商業應用冷藏集裝箱聯網設備,能夠實現全球衛星定位實時監控、冷藏集裝箱溫度濕度信息實時采集等一系列功能。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