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十年代,“光華”輪航行在海天之間。本報資料片
1月6日,在廣州大嶼山DY21錨地,隨著“SS-AMAZONIA”半潛式鉆井平臺安全卸下,“新光華”輪圓滿完成該平臺自巴西至廣州的運輸任務。這艘中遠海運特運有限公司的“巨無霸”半潛船在2016年交付使用,是世界第二大半潛船,其建造使用標志著我國遠洋運輸事業的又一次跨越。
時光追溯至1961年4月28日,在廣州黃埔港區,“光華”輪作為新中國第一艘懸掛五星紅旗的自營遠洋船舶起航。此次航行,“光華”輪承擔著將處在危險之中的印度尼西亞華僑接回祖國的重任。出發前,船員們莊嚴宣誓:忠于祖國,人在船在,接回難僑,完成首航!
1961年5月3日,“光華”輪抵達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組織自愿歸國的華僑順利登船。5月17日,“光華”輪將577名僑胞安全運回黃埔港區,圓滿完成“旗開得勝,萬無一失”的接僑任務。
這次航行意義重大、非同尋常。它不僅向世界展現了大國的責任,保護了中國公民的生命安全,也拉開了新中國遠洋運輸事業的序幕。
“現在有了自己的船,一定要爭口氣”
“光華”輪原名“高原公主號”,于1930年由英國航運公司建造,后被我國收購。
1960年7月,該輪被交到中方人員手中時,航海儀器、通信設備失靈,船室、甲板漏水,船殼鉚釘松動,錨鏈嚴重磨損,汽缸蓋裂開漏水……但船員們并未泄氣:“過去我們沒有自己的遠洋船,凈受氣。現在有了自己的船,一定要爭口氣!”他們一邊航行一邊修理,終于將千瘡百孔的“光華”輪開回了祖國。
船接回來后,因不適宜開航,被安排到香港修理。時值國家經濟困難時期,船員們精打細算,因陋就簡,修舊利廢。“我們能夠自己修的都自己修,真正不能修的才到船廠去修。”時任“光華”輪三副的孔正回憶,為節約經費,船上的蒸汽鍋、救生艇等裝備,均是船員們跑遍了當地拆船廠購置的二手裝備。
船修好后,正式改名為“光華”,意為“光我中華”。但此時,“光華”輪開航還面臨物料、燃料和食品等各種物資短缺問題。
為了滿足開航要求,原交通部遠洋局駐廣州辦事處相關工作人員從廣東奔赴東北,解決燃油問題;靠三輪車、自行車、公共汽車,將船用伙食、物料等從廣州市區運往20多公里外的黃埔港區;草擬制定了中國遠洋航運史上第一套船舶管理規章制度……憑借著第一代“光華人”堅定的決心與毅力,所有問題一一得到解決,首航籌備工作終于完成。
從首航到1967年10月17日,“光華”輪赴印度尼西亞5次,共接回僑胞2000多人。鮮艷的五星紅旗飄揚深藍,這艘上世紀30年代的船舶,在30年后的中國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光華”精神歷久彌新
“中國海輪,第一次,乘風破浪。所到處,人民喜歡,吾邦新創。海運百年無我份,而今奮起多興旺。待明朝艦艇萬千艘,更雄放。”正如陳毅元帥所作之詞,作為我國遠洋運輸事業的第一個“產兒”,“光華”輪滿載著人民的喜悅,肩負著奮起的希望,在壯闊碧海之上逐浪多年。
1961年12月,“光華”輪首航也門荷臺達,接運我國援也筑路工程技術人員及設備回國,開辟了至紅海的西北航線;1962年起,承擔新中國成立后首次經營遠洋客貨班輪的業務,以不定期的客貨班次運營東南亞商業航線;1963年4月至8月,連續3次前往印度接僑,并開辟了南亞航線;1963年10月,運送中朝越3國運動員和工作人員共666人,前往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參加第一屆新興力量運動會;1971年,前往坦桑尼亞,運送我國援建坦贊鐵路的工程技術人員……
直至1975年7月8日,“光華”輪告別了茫茫碧海,正式退役。歲月滄桑,“光華”輪不負使命,為我國遠洋運輸培養人才、開辟航線、拓展業務、積累經驗、船隊探索等作出了重要貢獻。
1992年,“光華”輪被拆卸解體并變賣,資金用于培養成立海員學校,為中國海運事業輸送人才。
如今,“光華”輪雖不復存在,但它所形成的“忠于祖國、熱愛遠洋、艱苦奮斗、遵守紀律”的光榮傳統在廣州遠洋運輸公司接續發揚。1999年,廣州遠洋運輸公司等企業重組為中遠航運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為中遠海運特種運輸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遠海運特運)。
從一窮二白到世界領先,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遠洋運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如今,中遠海運特運已擁有規模和綜合實力均位于世界前列的特種運輸船隊,經營管理半潛船、多用途重吊船、汽車船、木材船和瀝青船等各類型船舶120多艘近400萬載重噸;船舶可航行靠泊于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個港口,形成了無縫覆蓋的全球業務經營服務網絡。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