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座車站,2019年日均到發旅客51.8萬人次,最高日突破75.3萬人次,1至12月發送旅客1.49億人次,一年可搬空10座廣州城(2018年末廣州市常住人口1490.44萬人),54秒就可接發一列高鐵列車。TA就是中國大站廣州南站。
10年。如果時間是一把標尺,每一個點都鐫刻著奮斗歷程的艱辛與成就。
特大規模的高鐵站
廣州南站于2007年3月開工建設,2010年1月30日投入運營,剛建設時為廣州站下轄的一個站,2011年11月19日獨立建制,設特等站。有網友戲稱說,TA是宇宙最大的高鐵站。
車站總面積61.5萬平方米,站房面積48.5萬平方米,設15個站臺、28個站臺面,股道28條。
這面積比上海虹橋站大4.6萬平方米,比武漢站大11萬平方米,比紐約中央火車站大3倍多,是柏林新中央火車站的40倍。
廣州南站作為創造“中國速度”的其中一員,見證了中國鐵路在過去10年間的飛速發展。
到發旅客全路第一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廣州南站書寫了中國高鐵大站的歷史。
廣州南站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中一個重要樞紐站,京廣高鐵、南廣高鐵、貴廣高鐵、廣珠城軌、廣深港高鐵五條高鐵線從這里出發。
2010年1月30日至12月31日,廣州南站發送旅客508.65萬人次,到達旅客503.87萬人次,合計到發共計1012.52萬人次。
2013年以后的5年,到發旅客數量迅猛增長,每年以20%至35%速度增加。2014年到發旅客量突破一億人次,2017年發送旅客突破一億人次。
2018年全年,到發旅客突破兩億人次,同比增長56.5%;2019年頭5個月到發旅客就突破一億人次,頭8個月發送旅客突破一億人次。
以2019年暑運為例,廣州南站本站發送旅客2005.2萬人次,發送量在全國遙遙領先。
10年來,廣州南站日均到發旅客從2010年的3萬人次,到2019年的51.8萬人次,到發人數增長了17倍。
2019年1至12月,車站發送旅客14901.59萬人次,到達旅客14874.50萬人次,合計到發約2.98億人次,最高日到發旅客已突破75.3萬人次,居全路第一。
54秒接發一列高鐵。有一種自豪,叫中國速度。
廣州南站每日開行列車對數由最初的33對,增加到目前的453.5對,增長了近14倍。
2019年8月30日,車站接發單日列車就有615.5對。平常,圖定接發列車514對,平均不到一分鐘可接發1列。
廣州南站平均54秒接發一列高鐵列車,這速度,這樣的運輸能力和調度能力,夠快!
多項指標領跑全路
——率先開創綜合指揮中心。同已走過從無到有、從拜師學藝到自主創新路程的中國高鐵一樣,廣州南站在一次次的“智能風暴”中,向“智慧型車站”闊步前行。
——率先開展旅客便捷換乘。車站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集中力量推行客運提質計劃,打造安全、綠色、便捷、舒適、時尚的客運產品。
——率先開辦網絡訂餐服務。2017年7月17日起,廣鐵集團“12306”開辦互聯網訂餐服務,廣州南站成為首批開通該服務的車站。
——率先推行“高鐵+共享汽車”新模式。2018年春運,廣州南站停車場部分區域被規劃成共享汽車專用停車場,打造了全路“高鐵+共享汽車”樣板工程。
——率先使用機器人導航。“小璐,請問廁所在哪里!”“前方300米右轉……”如果你在廣州南站,找廁所、找餐廳,問機器人小璐,她可精準回答。
——率先推出人臉識別。2017年1月,廣州南站率先實現“刷臉進站”功能,不但節約進站時間,還啟用人臉識別抓拍系統,有效尋找走失人員,識別違規拉客人員、違法犯罪分子等。
廣州南站還率先推出移動支付、智能導航、車站Wi-Fi等特色服務,不斷滿足旅客個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需要。
小民生,大服務。2018年,廣州南站還推進“廁所革命”,對44個衛生間進行全面改造,并為行動不便的旅客提供更加溫馨的設施,加裝、改進候車區空調,讓旅客體驗更美好。
“顏值”越來越高,“氣質”越來越好,“活力”越來越強。
優質服務暖人心
廣州南站于2014年創建“愛心驛站”品牌,愛心接力讓各類服務無縫對接。2018年,深化服務品牌開展“廣鐵U彩”服務,站內設置7個“廣鐵U彩”服務臺,進一步縮短旅客咨詢距離。
除了“愛心驛站”之外,這里還有“南站‘百事通’服務臺”“綠色服務臺”“親情閃光臺”等多個獨具特色的服務品牌。
2018年3月9日,客運值班員丁非為保護旅客安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與歹徒搏斗,英勇負傷,至今頭頂留下兩道刀疤。
在持續優質的服務中,丁非獲得了全路優秀共產黨員、廣州好人、廣州市見義勇為好街坊等榮譽。
初心之血,澎湃不息。
奮斗之心,強勁跳動。
未來,廣州南站的規劃發展讓人振奮。2020年春運大幕即將拉開,廣州南站一如既往將扮演“重量級”角色。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