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不久前在網上引發討論的那則新聞嗎?40℃的高溫天,上海陸家嘴一商務樓拒絕外賣小哥進入大樓,小哥只能蹲在中午毒辣的陽光下等客戶拿餐。
當時網友大多覺得物業“不知變通”,不夠人性化。沒想到僅僅一個月不到,外賣行業就給自己戴上了“緊箍咒”——本月,中國貿促會商業行業分會聯合外賣配送平臺起草《外賣配送服務規范》,其中就規定:配送員不得進入消費者家中,不得收取小費。
對此,有人評價:吃貨們看笑了,外賣小哥卻看哭了……也有網友提出疑問:那請外賣小哥吃棒冰,算不算給小費?
杭州外賣小哥:
不得進屋,禁收小費
我們一直這樣做
8月5日,《外賣配送服務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團體標準(T/CCPITC-SC007—2017)在北京發布。該《規范》由中國貿促會商業行業分會聯合外賣配送平臺共同起草,將于9月1日正式實施。
該《規范》主要內容有5個方面:商戶應在10分鐘內確認訂單;外賣配送員到達消費者門口應輕聲敲門;配送員不應進入消費者家中;配送員應年滿18周歲;配送員禁止收取小費行為等。
另外,《規范》條例還規定了外賣服務機構具備法人資質、固定辦公場所,要求外賣配送服務隊伍要規模化,配送人員使用的配送車、配送箱、頭盔等都要符合規定。
消息一出,網友嘩然。大家普遍認同,這幾條都是針對曾經出現的安全事故和糾紛而采取的防范措施。但也有網友提出疑問:天熱看外賣小哥太辛苦請他吃根棒冰,算不算給小費?
昨天,杭州吃貨聯系了美團的一位小哥。對這個消息,他的反應非常淡定:“沒有聽說過這個規范,不過我們一直是這樣做的。”
這位外賣小哥說,目前杭州“不進入消費者家中”:“我們跟快遞員一樣,除非客人要求,不然肯定不會進屋的。只是有些小區不準我們進入,只能在門外等。”
至于“禁收小費”,這位小哥說,沒遇到過給小費的客人,不過現在天熱,有的客人會請他們喝口水或者吃冷飲,自己一般也都會拒絕,“很感謝他們,不過要趕去送下一單,沒時間。”
消費者:
雖是行業出臺的“君子協定”
也算讓我們多一重保障
昨天,杭州吃貨聯系了外賣平臺“餓了么”上海總部,得到的回復是:《規范》是由一家外賣平臺聯合貿促會發布的,是市場企業制定的團體標準,是企業行為,不是政府強制性標準。不過從餓了么平臺的配送標準規范來看,與這個團體標準是基本吻合的。
“我司配送規范中規定,騎手是不能私下向用戶收取任何額外費用。如果用戶一定要給小費或請喝飲料,這是贈予行為,我們沒有強制規定,但在日常宣導中不建議騎手收取。”
而對于經常要跟外賣小哥打交道的消費者來說,對《規范》的實行,他們又有何反應呢?
“一開始聽說有這個《規范》出臺,我以為是說外賣小哥不準進小區,還緊張了一下——如果是這樣,以后在家點外賣還得跑到小區門口拿,太折騰了。”90后小徐算是網絡訂餐的主力軍,基本靠點外賣過日子,“后來發現是不準進屋,就放心了。”
小徐說,雖然這個目前來看這個《規范》的出臺,是“防君子不防小人”,但對消費者來說,也算是多了一重保障。
其實,對消費者來說,真正的好消息是,目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正在制定《網絡訂餐監督管理辦法》,其征求意見稿中已經出現了相關內容,如送餐人員應當保持個人衛生,使用安全、無害的配送容器,并保持容器清潔等。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