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行業輿情綜述
9月18日至24日期間,國產醫療器械的發展受到集中關注,國產醫療設備展會上的集中亮相、美的的“跨界”加入和傳統藥企的轉型布局都是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的新亮點。借“全國雙創周”的機會,一批先進國產醫療設備進入公眾視線,其水平和發展得到熱烈討論;9月19日,美的聯手廣藥打造醫用機器人,“醫藥+科技”的跨界合作獲得積極關注;復星醫藥子公司Sisram獨立上市,業內解讀這是復星醫藥對醫療器械大范圍布局的開始。
熱門話題解讀
1.先進國產醫療設備亮相 創新高速發展備受肯定
近日,在上海舉行的2017年“全國雙創周”上,諸多未來感十足的新科技競相爭霸,與百姓健康相關的新型醫療設備,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從能“看見”血管的“扎針神器”到“史上最強PET-CT”以及“鋼鐵俠”外骨骼機器人,各種治療特點的先進國產醫療設備紛紛亮相,獲得了現場觀眾強烈的關注。
輿論觀點:我國醫療設備創新高速發展
新聞報道由新華社首發,得到了中國網、東方網等重點媒體的關注,《柴達木日報》《本溪日報》《濰河早報》《臺州晚報》等紙媒也刊發了相關新聞消息,推升了話題在傳統媒體的輿情聲量。媒體觀點圍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展出的這些高科技產品只是全國醫療設備創新的一個縮影,體現了我國醫療設備創新的高速發展;二是高度評價先進醫療器械的作用,稱其是健康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也是優化醫療服務供給的核心引擎。
輿情點評:輿論聚焦需求和政策要素 研發環節期待更多關注
在醫療器械需求不斷釋放與國家政策密集落地的雙重推力下,醫療器械國產化不斷加深。從本次的展覽報道來看,輿論的關注點聚焦在醫療器械需求和國家政策上,對核心技術的探討相對較少。不容忽視的是,盡管坐擁龐大的醫療器械消費市場,國產醫療器械一直面臨來自研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困難,由于缺乏核心技術、生產組裝成本高,我國醫療器械企業長期聚集在低端市場,產品同質化嚴重。
如今,雖有需求和政策雙重推力,國產醫療器械的發展仍需面對來自科研創新方面的壓力。只有技術跟上了需求的步伐,加上外部良好的政策環境,國產醫療器械才能獲得長足的發展動力。因此,接下來整個行業應該把關注重心轉移到研發和技術的端口。對外宣傳方面,無論從政府層面還是企業層面都應把研發創新能力擺在突出的位置,為行業的發展引領正確的方向。
2. 美的聯手廣藥打造醫用機器人 強強聯合贏好評
9月19日,美的集團與廣藥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機器人及醫療器械開發、健康數據應用等領域進行多維度合作,并探討共建創新研發平臺、成立產業基金和合資公司等,希望打造“醫藥+科技”的跨界典范。根據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探索在醫用機器人、健康大數據、智能物流等領域的深度合作,合作領域包括醫療器械開發、健康數據應用、智能供應鏈建設、醫療投資、智能制造等細分領域。
輿論觀點:“醫藥+科技”成跨界典范
美的與廣藥跨界合作的報道由《南方都市報》首發,得到了醫藥網、中國醫藥聯盟網、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網等醫藥行業媒體的高度關注。關于此次美的和廣藥的合作,輿論普遍持積極態度。一方面,兩大企業均是各自行業的“巨頭”,美的集團在機器人及工業自動化、智能供應鏈、健康管理、大數據智能系統等方面都具有領先的資源優勢,尤其是在智能機器人領域,美的集團已經完成了全產業鏈的布局。廣藥集團是全國最大制藥企業,有著全國排名前列的醫藥批發分銷配送網絡及豐富的醫藥人才資源。二者的強強聯手將有望成為“醫藥+科技”的跨界典范。另一方面,目前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規模巨大,并且機器人市場也進入高速增長期,行業未來前景大好。
輿情點評:強強聯手被看好 “跨界”成為行業新趨勢
此次美的與廣藥的強強聯手得到了輿論的積極反饋,這與雙方在各自領域的領先優勢關系密切,“醫藥+科技”的跨界合作備受各方期待。近年來,醫療器械行業外來進入者、跨界者越來越多,“跨界”成為了行業新趨勢。白色家電三巨頭當中,美的、海爾都有所動作。
輿論已經關注到醫療器械行業的“跨界進入”趨勢。這一趨勢的背后,表明了資本對醫療器械行業未來前景的看好。而擁有雄厚實力的巨頭企業跨界進入,雖然會對業內已有廠商造成一定沖擊,但有利于提升行業整體水平和形象。在此類跨界合作的媒體推廣上,可通過更多的國內外案例作為背景拓展,幫助公眾正確理解跨界合作的范疇和優勢,增強外界對合作的信心。
3.復星醫藥布局醫療器械 核心研發能力待展現
近日,復星醫藥發布公告稱,分拆上市的控股子公司Sisram將于9月19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最終發售價為每股8.88港元。復星醫藥未來將在肺癌、腫瘤、心腦血管等醫療器械領域布局,以期與公司核心疾病領域藥品研發關聯,達到協同效應。不過,復星醫藥醫療器械板塊自主研發能力一直被外界詬病,盡管通過控股型并購加大研發投入,但在外界看來沒有自己的核心研發技術,僅僅依托并購很難在醫療器械領域長期占據優勢地位。
輿論觀點:復星重點布局醫療器械 核心技術缺失或成障礙
復星醫藥醫療器械的報道由《北京商報》首發,中國網、中證網、鳳凰網等主流媒體對此表示關注,多家行業媒體的微信公眾號也轉發了該報道。Sisram是復星醫藥位于以色列的控股子公司,媒體分析,它的獨立上市意味著復星醫藥醫療器械板塊可以在資本平臺得到更好的運作。Sisram成功實現獨立上市,被業內解讀為復星醫藥對醫療器械大范圍布局的開始。從牙科、醫療美容到肺癌機器人再到未來腫瘤、心血管領域,復星醫藥正在打造醫療器械帝國。但媒體也指出,復星醫藥醫療器械領域研發能力仍有待提升。目前復星醫藥醫療器械產品多為代理和并購,核心技術的缺失或將成為復星醫藥建立醫療器械帝國的主要障礙。
輿情點評:傳統藥企拓展業務獲肯定 研發能力待展現
近期,輿論關注到醫療器械行業除了有其他行業的“跨界”加入,傳統的醫藥企業也在積極加入進來,從而拓展產品線、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復星醫藥布局醫療器械就屬于后者。然而不同于“雙創周”的報道,這次媒體的關注點聚焦在了復星醫藥的研發能力。媒體分析,前復星醫藥醫療器械產品多為代理和并購,核心技術的缺失或將成為復星醫藥建立醫療器械帝國的主要障礙。短期來看,并購確實能為復星醫藥帶來一定的研發技術支持,從而支撐公司醫療器械發展。但從長期布局來看,復星醫藥需要有自己的核心研發團隊才能給醫療器械業務以長久的支持。
研發能力是類似醫療器械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有關企業要消除外界疑問,還需重視對自身科研團隊的宣傳,重點介紹企業在研發和創新上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果,提振公眾和資本市場信心。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