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 時代逐漸式微,移動互聯網時代崛起。在移動互聯時代,場景重構人與商業的連接。“新的體驗,伴隨著新場景的創造;新的流行,伴隨著新的洞察;新的生活方式,也即新場景的流行方式。”由此說來,未來的生活圖譜將由場景定義,未來的商業生態也由場景搭建,未來是產品基于新場景蓬勃生長的紅利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場景即產品,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輿情行業也毫不例外。整體來說,輿情行業在中國興起到趨熱,正在經歷三個階段。
1、網絡輿情認識階段
時至今日,輿情這個行業依然不為大眾所熟知。輿情產品剛開始引入中國時,只有少數幾家廠商在做,客戶在市場很難尋覓到更多的產品來進行比較,只好有什么買什么。并不是當時輿情產品就完美無瑕,而是客戶根本沒得選擇,因為整個行業都在起步階段。我們把這個階段稱為輿情行業的認識階段。
這個階段的輿情產品以監控軟件為主,由于對輿情的理解不是那么深入,以及技術也不是那么完善成熟,當時的產品功能還很初級,甚至是有缺陷的。對于輿情來說,最基礎的是數據要全,不偏不漏是關鍵;其次是快,數據要及時;再次是準,數據要準確,不能有一堆毫不相干的信息出現。但是對于當時的輿情監控軟件來說,遠遠沒有達到這樣的要求。數據不全、延誤、不準確是擺在輿情行業的“三座大山”,翻越這三座大山,不但要突破技術上的難關,而且要以產品化的思維體現出來,否則做出來的輿情軟件就跟搜索引擎沒什么兩樣。事實上是,往往一個輿情事件已經傳得滿城風雨,而監控軟件還渾然不知,沒有監控到。在當時,這絕不是特例,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在當時,最早的輿情客戶主要來源于政府部門,他們主要為了監測網民在網絡中的言論,焦點也主要集中在負面消息上。因為這是最敏感也是最要命的部分,關系到一個部門、領導、甚至地方政府的公信力與執政能力。不得不說,當時人們對輿情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監測負面”的層面。
2、互聯網快速發展時代的輿情
輿情行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有了一定的市場認識基礎,不管是廠家還是客戶,對輿情都有了比較的深入的理解,分食蛋糕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
但是隨著對輿情的了解加深,客戶也變得逐漸刁鉆起來,變得不太好伺候。單純的信息監測與推送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胃口,他們需要更加深入的分析,從數據中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此時他們需要輿情服務的時候,不僅僅是指監測,事實上是他們需要的是一整套輿情解決方案。輿情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化的工作,擺上了政府以及企業的議事日程。有相當一部分政府或企業單位,設立了輿情工作小組,專門處理輿情工作,國家也倡導領導“多上網”,注重網絡輿論生態。全社會獨輿情的重視度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有很大一部分得緣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民上網的場景發生了革命,依賴于互聯網信息的輿情行業也必將掀起一場革命。
這一時期,一些以“輿情監測系統”的產品出現了,它們相對于之前認識時代的產品,功能更強大,產品體驗相對提升了很多。可以從不同緯度分析數據來源以及載體分布、輿情特征分布、傳播路徑分布、地域分布、站點分布等,通過可視化的圖表來展現。
3、移動互聯網的輿情時代崛起
這兩年中國全面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這時候,輿情客戶選擇輿情產品不單單從產品功能角度考量,而是從整個輿情場景應用的角度出發,滿足客戶從數據、監測、分析、報告、培訓、應對以及咨詢各個維度立體式的服務。很多人現在已經慢慢脫離PC電腦或者筆記本,開始把大量的工作內容轉移到手機或者PAD上來。單一的輿情監測產品已經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而建立輿情生態系統才是之后輿情發展的趨勢。
互聯網時代,輿情從產生到傳播都是依賴于電腦,貼吧、論壇、微博是輿情的高發地帶。而移動互聯網時代,輿情依賴于手機,除了貼吧、論壇、微博以外,微信以及APP、秒拍等直播軟件都成為輿情的高發地帶,而傳播時效性更強,更容易擴散,幾乎是短時間內迅速爆破。“和頤酒店”事件便是其中的一例。
“無線輿論場”的興起使得輿論環境復雜化,對網絡輿情監測提出了新的挑戰。其中,私人化的微信朋友圈崛起,使得輿論表達更為隱秘,具體數據難以提取,使輿情監測與研判增加了難度。用數據說話的網絡輿情行業一直離不開對大數據技術的利用。然而,網絡輿情監測已不再是對數據的捕捉、搜集那么簡單。
深度整合大數據,不僅僅是得出一份輿情報告,還要注重輿情事件的關聯性和規律性。“要對橫向的相關領域輿情、縱向的歷時性輿情進行數據對比、歸納研究,從而為現實的輿論疏導、矛盾解決提供借鑒。這就需要復合型的知識結構與團隊構成。多學科配合、培養專門的輿情人才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
這就要求輿情廠商不得不做出變革,永遠走在客戶的需求前面,永遠比客戶專業。客戶需要的是一整套立體式的輿情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監測或者負面。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