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
一個代表就是一面旗幟,十九大代表肩負人民的重托與期盼。他們將以怎樣的精神風貌履行職責?又如何展望未來的五年?十九大期間,央廣網推出大型專欄報道《十九大代表說》,讓我們走近十九大代表,聽聽他們的故事。
央廣網北京10月23日消息(記者孫冰潔)皮膚黝黑,個性爽朗。在十九大“黨代表通道”首日亮相時,身著一身傳統佤族服裝的楊娜,能歌善舞、快言快語,這是她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幾天后,當央廣記者在云南省代表團駐地見到她時,她剛剛參加完上午的討論會,有些疲憊,但一旦談起她熟悉的佤族文化,立即恢復了神采。
楊娜向記者展示佤族村寨今昔照片 孫冰潔 攝
楊娜出生于云南西盟佤族自治縣,這里是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誕生地,保存了獨具魅力的人文風俗和原生態的自然環境。當地人自豪地說,佤族人生下來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
“我從小就生在佤寨,小時候在火塘邊,聽家里的老人講述佤族故事,口耳相傳學習佤族歌舞。逢年過節或者重大活動,全寨人一起完成所有的傳統活動。”回顧自己的生長經歷,楊娜對記者坦言,佤文化早已深深融入自己的血液中,發自內心想要傳承。
但身為80后的楊娜面臨的狀況是,高速發展的社會中,少數民族文化的流失。“我們的孩子好多都不喜歡接受傳統的民族文化,我是80后,我們佤族沒有文字,都是靠口耳相傳,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流失。”
當年畢業后,楊娜成了一名小學教師,看到本地佤族學生會說佤族話、會唱佤族歌,但不太了解佤族文化,于是精心備課,把佤族文化穿插到講課中。“文化要傳承,不能斷了。”
2002年,縣里舉辦首屆佤族木鼓節,她作為佤族教師代表參加歌舞表演,被縣民族文化工作隊選中,成為舞蹈演員,楊娜自此走上了專職從事佤族文化傳承的道路。
進入民族文化工作隊后,下鄉演出是楊娜平日里主要工作。工作隊有八十多名演員,多為半路出家,但演出效果從不打折扣。
十幾年間,工作隊成員幾乎走遍了全縣偏遠村寨。“有的寨子汽車進不去,大家就坐摩托車,甚至扛著設備走路進村。有時路途遠當天回不了縣城,大家就自帶被褥,晚上在村文化室打地鋪。”
除了搜集搶救正在流失的佤族文化,楊娜還不遺余力地向外界“推介”佤族文化。這些年,無論是在飛機上,還是動車上。“只要有人的地方,我一直在不停地介紹,每讓一個人知道佤族、了解佤族,佤族文化就多了一份傳承,這是一直以來我工作的動力,我想讓全世界了解佤族。”
除了傳承佤族文化,楊娜和工作隊的成員們還會以開班的形式對佤族婦女進行培訓。在工作隊的努力下,佤族婦女制作的手工藝品,暢銷歐美;佤族原生態歌舞也在2014年走進了國家大劇院。
“過去大家對佤族的理解就是貧窮落后,現在我希望他們能看到佤族的全新形象,看到我們對于民族文化的自信。”
十幾年間,楊娜目睹了佤族村寨的巨大變化。此次來參加十九大,她專門帶來了幾張照片,照片呈現的是佤族村寨過去和現在的樣貌。“我通過照片讓大家看到,過去我們佤族村寨是刀耕火種,住著茅草房,走著羊腸小道,孩子上不起學……現在的房子又漂亮又牢固,通過照片一看,大家就能直觀地看到這個變化。”
楊娜對記者回憶,以前自己去北京,往往要先坐四五個小時車到昆明,再從昆明飛到北京,來來回回要花上差不多三天時間。“現在我們那有了機場,我從家里坐一個小時的車到機場,再飛四個小時就能到北京。”
杈杈房變成小樓房,泥巴路變成水泥路……幸福的歌聲在佤寨唱響。這一切讓楊娜十分自豪,下決心把精神食糧送往村村寨寨。
“這五年是中國飛速發展的時期,特別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我是少數民族代表,最關心中央如何在下一步發展邊疆地區,報告回應了邊疆少數民族的期盼,讓我們更有信心,創造幸福生活。”
文化興民族興,文化強民族強,作為少數民族文化工作者,楊娜始終沒有忘記的是作為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她告訴記者,大會之后,自己將更有信心,更有動力,傳承保護好優秀傳統文化,把精品推向全國,走向世界。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