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工信部等六部門印發《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輿論肯定其促進產業邁向高端;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印發《關于做好2018年重點領域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通知》,煤炭去產能進入結構性時代引發媒體熱議;多家能源企業開展“世界地球日”宣傳活動,積極釋放生態環保好聲音,推動“綠色”輿情升溫。
監測周期:4.16-4.22,數據來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出臺 輿論贊其引導行業升級
4月19日,工信部、農業部、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等六部門聯合印發《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提出加快提升光伏產業智能制造水平,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光伏產業深度融合,鼓勵特色行業智能光伏應用,促進我國光伏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該文件還提出,到2020年,行業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軟件和裝備等競爭力顯著提升;智能光伏產品形成品牌效應等多方面的具體目標。
【輿論觀點】
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發展迅速,裝機量連續多年領跑全球。但與此同時,光伏產業也頻現產能過剩之憂;此外,部分高端及關鍵裝備仍依賴進口,缺乏核心競爭力;光伏產業邁向高端仍困難重重,亟待轉型升級。此次《行動計劃》的出臺引發《經濟日報》《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證券日報》《證券時報》《21世紀經濟報道》等諸多媒體關注報道,解讀其對于引導行業轉型升級、健康發展的積極意義。
《經濟日報》評論稱,我國正加速從“光伏大國”向“光伏強國”邁進,此次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的實施將進一步推動光伏產業邁向高端。中國電力新聞網也表示,《行動計劃》為進一步提升我國光伏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產品新業態新動能、支持清潔能源智能升級及應用增添助力。業內分析觀點也認為,《行動計劃》給出了光伏產業鏈各環節智能化的方向和具體路徑,并安排了牽頭負責單位,有助于政策盡快落地,產業整體也有望在政策的統籌推動下迎來健康發展。
【分析研判】
此前,國家能源局實施光伏“領跑者”計劃,加大對光伏產業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通過光伏技術領跑基地示范項目等,促進光伏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近期,工信部印發《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18年本)》;國家能源局對《關于完善光伏發電建設規模管理的意見》和《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辦法》征求意見;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出臺《光伏扶貧電站管理辦法》;以及此次六部門聯合印發《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等,一系列光伏政策連發,業內認為其顯示出國家對光伏行業發展的大力支持。分布式相關管理新規、智能制造升級等政策將推動行業從補貼依賴性,向智能創新驅動轉變,從質量到效率促進行業升級,將有助于打開更大的市場空間,成為輿論共識。
六部門部署今年重點領域工作 媒體聚焦煤炭去產能方式轉變
日前,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國家能源局、財政部、人社部、國務院國資委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18年重點領域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提出科學安排2018年化解過剩產能目標任務、積極穩妥化解煤電過剩產能、堅定不移處置“僵尸企業”等要求。《通知》明確了2018年再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左右、淘汰關停不達標的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的目標任務,提出了不斷提升煤炭供給體系質量、積極穩妥化解煤電過剩產能等重點工作。
【輿論觀點】
對于《通知》中重點領域化解過剩產能的任務部署,《中國證券報》文章援引中金公司煤炭行業分析師董宇博觀點稱,各行業去產能規模符合預期。煤炭方面,根據“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煤炭行業要完成去產能5億噸,減量重組5億噸,2016年和2017年分別完成2.9億噸和1.5億噸,累計完成超過4.4億噸。2018年計劃繼續退出1.5億噸,與2017年目標相同,符合市場預期。東北證券鋼鐵煤炭行業研究助理吳狄表示,今年去產能工作仍然維持高速推進。
眾多媒體關注煤炭去產能方式的轉變。《證券日報》刊文稱,2018年化解過剩產能的抓手不再是簡單的“量的指標”,而更關注企業的經營實際,去產能進入結構性去產能的時代。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表示,在下游需求沒有明顯回暖的前提下,行政力量下供給收縮帶來的價格暴漲難以持續,去產能對煤炭行業盈利的推動也不會長期持續下去,煤炭企業的盈利將逐漸回歸需求面,產業結構升級、提質增效才是盈利持續改善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繼續鼓勵僵尸企業的更新改造。
【分析研判】
2016年2月,國務院先后發布關于鋼鐵行業、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一場聲勢浩大的去產能戰役正式打響。此次,六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18年重點領域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通知》,引發了眾多媒體關注。截至22日,相關內容媒體報道1233篇次,APP采集178篇次,論壇博客148篇次,微博90條(不含二次轉發),微信363篇次。
2018年化解過剩產能的抓手已發生了改變。在進一步化解過剩產能的過程中,有關地區、部門、單位可以通過總結、梳理地方和企業在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探索形成的成功經驗,予以推廣;定期組織宣傳化解過剩產能工作進展和取得成效,及時發布并解讀有關政策,幫助行業、企業了解政策導向;加強輿情跟蹤、監測,主動回應社會熱點問題,積極推進化解過剩產能工作。
多家企業開展地球日活動 積極釋放綠色好聲音
2018年4月22日是第49個世界地球日。值此之際,多家能源企業開展活動,宣傳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4月22日,由中國綠化基金會、億利集團主辦的“履行植樹義務 共建美麗中國”大型義務植樹活動在庫布其沙漠舉行,來自政府、企業、學校等各界的2000余名生態環保人士參加了活動;并且,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中國綠化基金會與億利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全面推廣“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形式。同日,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與中國海油等多家單位,聯合舉辦以“珍惜自然資源,呵護美麗國土”等為主題的“海洋大講堂——海洋人物講述海洋石油故事”活動,及“全國大中學生第六屆海洋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展”活動。4月20日,中國石化啟動“國企開放日”觀摩推進會暨公眾開放日活動,下屬50家企業在國內36座城市同日開放,近2000名公眾代表入廠參觀。
此外,國家能源集團、中石油等企業的下屬單位也開展了相關活動,宣傳綠色發展。
【輿論觀點】
對于企業舉辦的上述傳播活動,輿論給予了充分肯定。
公益植樹:推廣全民義務植樹模式,助力生態產業扶貧
《中華工商時報》援引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胡章翠的發言表示,億利集團22日簽署的協議將帶動更多的企業、社會團體和公眾參與到國土綠化和全民義務植樹中來,共建共享更加美好的生態環境。環球網、中國日報網在報道中提到,億利集團將借助大數據平臺和光伏治沙與產業扶貧并駕齊驅的“億利模式”,幫助當地貧困人口開展生態脫貧。
科普教學: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引導公眾樹立生態理念
中國新聞網、中國網、中青在線等主流媒體指出,中海油等企業舉辦的科普活動,廣泛宣傳我國自然資源國情國策、普及海洋科學文化知識,切實提升全民海洋意識,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和資源意識。
開放參觀:搭建企業與公眾溝通橋梁,近距離探索智慧能源
《工人日報》、新華網、中國青年網等主流媒體指出,中國石化開展的“公眾開放日”活動,展示了創新、綠色、開放的企業形象,成功搭建了企業與社會公眾溝通的橋梁,有助于化解矛盾、消除誤解,已成為企業改進工作、改善管理和改良文化的新平臺。
【分析研判】
近年來,國家層面愈來愈重視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現綠色發展成為眾多能源企業的主要發力方向。企業舉辦生態環保活動,一方面可以拉進和公眾的距離,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傳達企業的綠色環保理念,另一方面,也能強化企業的社會號召力,以公益活動形式帶動公眾共同為環保事業做出貢獻。
對企業來說,在實現綠色發展的過程中,既要切實推進生態環保,也要注重自身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此次億利集團、中國海油企業等舉辦的地球日活動,獲得了較佳的輿論反饋,在業內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同行企業可借鑒相關思路,因勢利導、借勢傳播,抓住“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契機,結合企業自身定位,策劃組織契合生態環保等國家宏觀輿情議程的宣傳推廣活動,積極釋放此類好聲音,共營綠色發展、健康有序的輿論氛圍。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